舌尖下的中国下一场流行病,可能正在动物养
转自:何以为食
新冠大流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改变。当下,多国开始为民众分批接种疫苗,人们盼望着能尽快回归正常。然而,曾经的“正常”却可能蕴含着下一次全球流行病的种子。
近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发布数据显示,至少有75%的人类新发传染病源自动物,比如H5N1禽流感、H1N1猪流感等。
虽然新冠的起源还未盖棺定论,但已有国际机构(HumaneSocietyInternational)预言,下一场传染性强又无解药的流行病很可能正在动物养殖场中酝酿。
要理解这个警示背后的故事,恐怕要从年讲起。
现代医学的基石
年,苏格兰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意外发现了能杀死葡萄球菌的霉菌,将其命名为“盘尼西林”。这项发现开启了现代医学对抗生素的使用,拯救了数不清的生命。
亚历山大·弗莱明(图片来自网络)
随后,其他种类的可抑制或杀死细菌的抗菌素被陆续发现,并得以量产。它们不仅在二战时期救下了成千上万原本会死于伤口感染的士兵,更在随后近八十年中通过抑制手术过程中可感染人体的致命细菌,为现代医学奠定了基础,将人类寿命至少提高了十年。
然而,抗生素这种奇迹药物从发明之初就遭遇滥用的危险。年,弗莱明因盘尼西林获得了诺贝尔奖,在获奖感言中他提醒:滥用会使抗生素失效。
世卫组织研究指出,抗生素并不能杀死全部细菌,对抗生素有耐药性的细菌株经过抗生素的筛选,存活下来,有机会便会大量繁殖,传播其抗药性的基因,成为“超级细菌”。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快,种群的进化和蔓延非常迅速。
虽然如今科学家不断发现新型抗生素,但它们往往功效只覆盖特定细菌,恐怕未来难以应付层出不穷的超级细菌。当前,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最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70多万人死于超级细菌。预计在年前,死于超级细菌感染的人会超过因癌症死亡的人数。
大部分抗生素被喂给了动物
单纯加强医用抗生素监管无法解决滥用问题,因为研究发现很多国家(包括中国)将一大半抗生素用在了动物身上。
集约化畜牧养殖业,将动物从自然中抽离,集中关进厂房饲养来实现廉价和高效。这种养殖方式发源于美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快被全球采用,为全球提供了90%的肉食。
违反自然规律的高效往往是有代价的。比如,中国绝大多数的养猪场都在使用母猪限位栏,母猪无法自由站卧、无法转身,无法自由移动;鸡被养在室内鸡笼,不见天日,由电灯的光亮控制作息节奏。牲畜家禽生存在拥挤逼仄的环境中,没有空间躲避和休息,长期处在应激状态,自然容易染病。若是疾病有传染性,在封闭环境中的蔓延也会非常迅速。
为了应对疾病,抗生素便被引入养殖场,从给个别染病动物治病,演化到被用作预防性药物加入饲料,既保证健康又促进动物生长。当前业内在动物饲料中加入少量抗生素已成常态。
高昂的公共健康代价
万物皆有灵,集约化养殖场将动物看作没有生命的商品,这种养殖方式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了威胁。各国都规定了养殖场动物的抗生素休药期,让大众恐惧的动物肉品中抗生素残留问题,可以通过严格的肉食质量监管来控制。
然而,真正值得担心的问题往往隐藏在深处。动物饲料中的抗生素只有小部分被吸收,大部分会随着污水排放,进入江河湖海。有药物残留的动物粪便也往往未经处理就被运到农田做粪肥。人们虽然不太可能直接从动物制品中摄取抗生素,但抗生素和对其耐药的细菌却仍可能通过饮用水、农作物等途径进入人体,或通过食物链进入野生动物体内。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在年公布的研究中发现,抗生素污染在中国河流环境普遍存在。海河和珠江流域是环境抗生素污染最严重的两条河流,平均浓度超过79.3千克/平方千米。黄河、淮河、扬子江也是排放量最高级别的流域。被重点监测的36种抗生素排放量高达53.8万吨,其中46%到了水体里,54%进入了土壤。
同年,对江浙沪三地千名儿童的尿检中,近六成查出抗生素成分,其中有多名儿童尿液中检出兽类抗生素。
兽用抗生素和人用抗生素不尽相同,法规目前比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