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教园的右口袋
新的分量
左口袋掏右口袋,天津人常说的一句。
大体意思是,从左边口袋掏出来,又装进了右边,一通操作却不增不减。
海教园最近的大消息,应该都知道了。在外界看来,这里将迎来一个焕装待发的时间奇点,相随而至的是一次“掏口袋”的机会。
这么一掏,究竟有无增减,却未必像天津人的口头禅那般结论。还得先看看左口袋里装了什么?
01.
在中国,几乎每座大城市都有板块在着力搞教育,但把“教育”写进名字的,海河教育园区仍是极罕见的一个。乃至近期与之羁绊的沸沸扬扬和尘埃落定,也都因为教育。
9月2日,海河教育园区官方发声:具有园区户籍和学籍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在园区高中建成之前,可以报考面向市内六区招生的普通高中;在园区高中建成之后,既可以报考面向市内六区招生的普通高中,也可以报考园区高中。
有人说,这只是兑现了之前的政策。
话虽没错,但从“海教园或并入津南”传闻至今此身明朗,这左边一掏,右边一进,官方第一次明确了海教园生源与市区高中的直接对应关系。
且意外增加的“园区高中建成之后,同市内六区高中作为一个整体,既可招收园区学生也可招收市内六区学生”的说法,干脆意味了与市区的完全同权,起码在教育层面等同于市区的“飞地”特区。
有一点值得思考,在津南区大力引进河西优质教育资源,率先囤积在国展中心板块周边时,海教园“教育特权”的保留与升级,是否代表了官方对这个发展了逾10年的板块仍旧保有着连贯的、清晰的、特殊的发展构想,而并不使其泯然众人?
因而,当教育从左口袋被掏进右边,多出的起码有一份从区域到个人的“踏实感”。
02.
扯着教育的线头,继续摸索左口袋。
海河教育园区,教育二字的根基在高校,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两所高校,8所高职院校及2所中职院校,规划办学规模20万人。就连咸水沽的津南吾悦广场选址时,都将这部分可观消费力纳入了投资底气。
分明的人口红利,但又不只是人口红利。
学生不是原住民,每年有人挤着要来,也有人争着留在这座城。对应天津近年屡屡加码的人才引进政策,海教园的人口红利之上,应当说还有妥妥的“人才入口优势”。
在一份有关年轻人心中理想城市的调研中,收入性价比和工作机会排在重要度的前两位。换句话说,如何响应人才们的就业发展刚需,将入口优势转化为人口沉淀是海教园尤为关键的下一题。
海河教育园区院校建筑群实景摄影:甄琦
现在看或有两个解决途径,一是链接,二是创造。前者靠交通,在建地铁6号线二期和已运营的1号线,快速打通城市CBD核心区,向东又利用双城中间地利以高速快速路连通滨海新区,双向对接发展机遇;后者靠的是地缘产业培育,一条天津大道之隔的津南国家会展中心值得期许,但海教园自身亦不可忽视。
产业在海教园一直未大张旗鼓地开题,但机会真实存在。即高校内科研技术的尖端优势、产学研转化优势,具备着开花散叶的土壤,只是尚未迎来争奇斗艳。
远的不说,北京的中关村、武汉的光谷,都是依托高校群落发展高科产业、聚集大批精尖人才的成功案例。
天津对海教园并非没有此类打算。回忆一下,根据《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对产业空间结构的规划,海教园被设定为基础研发转化创新中心,是城市南部唯一的中心级定位。
同样在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北侧,一座以科技创新、研发孵化功能为主的天南小镇,也明确为全产业用地并已预留好空间。
天南小镇功能分区图
另据消息,高层对未来海教园的最新部署是,暂停宅地出让,更多用力到产业发展上来。
这急需补强的一课,箭在弦上。
回归到人才沉淀。如果可以,大学周边通常是学生们走出象牙塔后更优的落脚点,而地铁+产业+教育特权,起码也是海教园目前拿得出的固本方子。前两者满足了人才们的眼前需求,而初升高与市区同权的落定解决的则是未来子女教育刚需,在“做长久打算”时给出了一个难以替代的理由。
这里有许多年轻人第一次来到天津就踏进了海教园,这里也有许多年轻的梦想第一步走出校门时,能否迈进“右口袋”?搞教育本就是件“不经济”的事情,但人口沉淀却是其尤为见长的,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后者却比“经济”更加“经济”。
教育之后,这是又一个必须“掏”明白的动作。
03.
左口袋里还剩下什么值钱东西?
房子与居民,大抵如此。
从点状开发到品牌房企第一波集中进驻,再到如今累计12家开发商17个项目聚集,交付、即将交付的小区越来越多,业主越来越多,但不客气地讲,此前人气虽有成熟,却并未实现对应的增长。
如何把海教园的这些“原始股”变成“原住民”,即把左口袋里“房本上的名字”,掏进右口袋“街上的人影、车流”,同样是海教园必须回答的问题,且尚需加倍努力。
可这并非什么远大理想,而是直面的机会。
海河教育园区实景摄影:甄琦
迄今为止的海教园业主,除落户外都有着鲜明而统一的标签:基础教育刚需,意味着以家庭为单位,“为孩子上学方便”而无可选择地居住于此。特别是此次“教育特区”明确后,鉴于片区不足万元的总价门槛及与市区的密切关系,料也将有更多甘心居住的外溢改善者重回片区。
此时此刻,私以为除了发展上述优势、准优势,以及对居民子女上学年龄的耐心等待外,区域能做的还有“鼓舞住的勇气、优化住的体验”。
南开大学津南校区(海教园)实景摄影:甄琦
首要之事,做强教育品牌,培养活力人气。
以教育为名的区域,并不该只局限于有学校、有特权,而应是全域教育品牌的高能与高显。一方面是基础设施建设,众所周知海教园除南开学校外,另有一所新校已在加紧建设,算是不错进展,但这一点中新生态城仍就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再一方面是教育基础服务的运营。譬如更具针对性地开辟环线校车、给予社会教育业态鼓励政策、运营大学及大师资源体现社会文化效益、高校与社区的破壁联动等;而从参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来看,社群运营、泛教育社区、4点半学堂等也都是有益的尝试。
此上的目标皆在于,为片区塑造整体文化基调和全民全龄教育属性,给教育投资者们营造纯粹的、沉浸的、舒享的、标签鲜明且服务深入的“成长型环境”。
海河教育园区体育场鸟瞰摄影:甄琦
再看另一维度,尽管海教园居住人口已不在少数,但大学生普遍固步校园内,居民们也只是紧密围绕在家门口,即使出趟“远门”也基本会到园区外,内部公共空间往往成了跳点和空白。
因而随居住需求愈发积累与迫切,如何提升自然生态优势的互动性,走得进去?如何运营体育场馆等公共资源的参与性,用得起来?以及如何打造社会、社区的活力节点,停得住人?等等思考,皆指向一个区域的人气进阶之路。
海教园的右口袋里,又怎少得了这些分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