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2,考研男神打磨了2年的新书,出

但凡为考研政治头大过的人,都不会对这个王炸组合陌生——买肖秀荣的题,听徐涛的课。

但对不少30+的蜀黍姨姨来说,对“徐涛何许人也”多少有点跟不上节奏。

今天的开头,阿信就稍微介绍介绍吧……

徐涛,政治经济学博士,人送昵称“涛涛”,全网坐拥粉丝上千万。

凭借稳重、儒雅、有趣的视频课成了全网点击率最高的考研政治讲师,治好了无数学子的精神内耗。

涛涛不仅政治课讲得好,新媒体玩得那也是贼溜。

鬼畜、唱歌样样精通。为了鼓励考研学子而亲情献唱的一曲《起风了》,更是直接冲上了B站全站排行35名,收割一大波迷弟迷妹。

大家纷纷献上恭维,“谢谢考研音乐徐老师”……

这,还只是涛涛独门绝技之一。

作为一位考研政治名师,他还常常以“考研历史徐老师”的名义收到了无数的感谢。

年,徐涛《历史的面孔》一书在阿信家出版,“虽然是文字但总感觉在听语音”,看过的同学都表示书里“有大智慧”。

线下签售那也是一票难求,火爆得不行,妥妥偶像巨星见面会的待遇了。

粉丝们回去后就留言:书薄了,还得接着写!

认真打磨了两年之后,年,阿信要为你隆重介绍:徐涛老师的第二本——《历史的面孔2:变局》,在大家的呼唤下出炉了!

不出意外,徐涛老师的新书发布视频一出来,立马就被热情的弹幕淹没,成了考研上岸的大型许愿现场:

不同于上一本,这次,徐老师在《历史的面孔2:变局》中,将所介绍的历史人物从9个压缩到了6个,故事细节更加丰满,豆瓣评分8.2。

林则徐、张謇、杨度、秋瑾、辜鸿铭、林徽因,这些在中国近代史里出现的高频人名,涛涛都一一进行了精彩的“再刻画”。

你也许会问,这些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人物,我们还有再读的必要吗?

阿信下面,就从林则徐,这个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大变局的英雄说起……

《历史的面孔》+《历史的面孔2》

点击图片,即刻下单

01

“则徐”二字的由来

林则徐,提起这个名字,中国几乎无人不知,但却很少有人能说清“则徐”二字的由来。

乾隆五十年(年)八月三十日,大雨。

出外巡查的福建巡抚徐嗣曾措手不及,赶紧找到附近一处民居避雨,正巧听见屋内传出一声响亮的啼哭。

19世纪晚期的福州城旧影。

治下子民添丁进口,对徐省长来说是一件美事。爱民如子的他立刻按照当地习俗,为新生儿送上祝福。这让主人林宾日喜出望外,连声道谢。

林氏家族也曾是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却不料家道中落,族人各奔东西;林宾日自己苦学苦熬考中了秀才,却无法更进一步,如今37岁了,还是家徒四壁、生活拮据,全靠教书度日。

大雨过后,望着徐省长远去的车队,林宾日想,要是能像徐大人那样,当一个大官、好官,该有多好?

想到这里,林宾日突然眼前一亮,兴冲冲地奔回屋内,对着妻子说:孩子的名字有了!叫他“则徐”!愿他长大后,能成为徐大人那样的大官、那样的好官!

林则徐画像

小林则徐读书刻苦,志向远大,才八九岁就写得一手好文章,坊间也到处流传着林则徐才思敏捷、擅长对对联的故事。

有一次老师带学童们游鼓山,爬上鼓山绝顶峰时,一派天风海涛,令学童们兴奋不已。老师让孩子们以“山”“海”两字作一对七言联对。

林则徐的回答是:“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少年林则徐不仅才华出众,对联中所体现的胸怀大志的磅礴之气更是令人叹服。

林宾日很以儿子为骄傲,确定此子日后必成大器。林则徐没有辜负父亲的期待,13岁就考中秀才,20岁又中举人,被当地氏族寄予厚望。

少年得志的林则徐打算一鼓作气,拿下进士。他收拾好行装,带着全家人的希望和同乡的祝福,进京赶考。

林则徐,泥金小楷《佛说无量寿经》

可是人生哪有那么多一帆风顺。林则徐考进士不仅失利了,而且是连续两次失利。按当时的考试规划,“会试”每隔三年开考一次,这就意味着林则徐已经折腾了六年。

不能再考了。父母年事已高,自己也已经成家,必须担起养家的担子了。

清朝的举人早已没了往年的超然地位。如果不是生在富贵家,没有家族撑腰供养,举人老爷照样得亲自打工赚钱、养家糊口。

暂时放下理想,去为生计奔波,往往是人生中的第一道分水岭。有人会在生计琐事中逐渐沉沦,消磨了心气,就此平凡一生;有人雄心依旧,但看不上手头的事情,认为不值得做而敷衍了事,以致眼高手低、流于浮躁。

所幸林则徐没有走向这两个极端。他的理想深藏于心,但眼下还要务实。只有认真对待,才能有所长进。理想并非一成不变,人需要扎根于实际工作,进行思考,有所领悟,才能让理想真正清晰且丰盈。

在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旗下做文书期间,林则徐熟悉了沿海地区商贩货船往来与米粮兵饷的情况。也正是在这里,他第一次感受到了鸦片给中国人带来的危害。

林则徐工作勤勉高效,福建巡抚张师诚对其大为赏识。张师诚爱才心切,干脆用一纸加急公文把林则徐调到身边,吓得房永清还以为林则徐犯了什么罪。

张师诚画像

张师诚是林则徐在官场的启蒙导师。《清史稿》评价他“在当时疆吏中有能名,治福建最著”。当时福建最大的问题是海盗肆虐。张师诚用一些相当务实的做法,用极小的代价消灭了大海盗蔡牵。

林则徐亲身参与了整个过程,贴身观察一位务实的封疆大吏是如何思考、如何规划、如何与上司周旋、如何与狡猾的下属斗智斗勇的。

在张师诚身边这四年里,林则徐把恩师那一套学了个透。林则徐的踏实态度令张师诚信任有加,放手让他负责各种公文的起草工作。林则徐还没进官场,就在张师诚这里上了四年实战班,成了一名既懂为官之道,又务实精明的合格官僚。

这也就是为什么林则徐后来初入官场,却能像个“积年老吏”一样沉稳老练。

嘉庆十六年(年),在张师诚的鼓励下,林则徐第三次参加会试。这一次,他中了殿试二甲第四名,赐进士出身,选庶吉士。

02

没有林则徐的“过激”行为中国就不至于走向战争?

嘉庆十八年(年)是林则徐正式来北京“打卡”上班的第一年。

同年,京城里发生了一件“汉唐宋明之所未有”之事,部分天理教教徒在宫内太监的接应下,竟然杀进了皇宫。所幸二皇子旻宁(未来的道光帝)率众奋力击退,这才避免血溅深宫。

故宫隆宗门上至今还残留着当年那场刺杀时留下的剪头。

林则徐经常阅读邸报,留心大臣们的奏疏。根据信息的汇总和自己的分析,他基本上弄清楚了这件事情的原委。

总的来说,导致天理教之乱的直接原因就是粮食问题。

那几年北京、河南、山东等地持续大旱,导致多地粮食歉收。朝廷没有相应的举措,再加上土地兼并横行,官场贪墨日重,让本就不堪重负的京畿附近的农民更加难以为继,从而引发了这场天理教之乱。

然而,林则徐在此事中的表现却成了后世史学评论对他的第一个诟病点:他洞悉问题症结,却明哲保身,缄口不言。

事实上,当时的林则徐初入官场,人微言轻,他看到的那些问题的症结,哪个是他有能力解决的?

作为一个实干派官员,他放下了这些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去重点攻克一些可以改善的问题,哪怕不能根治,至少可以拿出一定的成绩。

林则徐找准了方向:民生之本在粮食,而粮食的要害在水利漕运。虽然在体制上解决不了土地兼并、官员贪腐的问题,但是如果治水得力,也可以极大地改善民生。

林则徐画像

在之后的几十年间,林则徐一直操心着水利漕运这件事情。

那时他还在翰林院,工作清闲,林则徐利用这段时间查阅了翰林院史馆中历代涉及水利方面的典籍,前后耗费了约20年的心血,参阅并引用了60多部文献,才完成一部上筹国计、下恤民生的《畿辅水利议》。

林则徐一辈子治理过的江河湖包括北方的海河、黄河、淮河,南方的长江、珠江、太湖、洪泽湖,他后来被发配到新疆,主要工作也是农田水利工程。说他是清朝第一水利专家,估计没人会反对。

对于林则徐治水的本事,道光帝是高度认可的。不管哪里出现水患,道光帝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林则徐。

道光十一年(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河东河道总督,总管河南、山东两省的河道。

坚韧的品格、敏锐的眼光、丰富的执政经验、务实的行政风格……林则徐具备了一切能臣良吏的条件。或许正是因此,历史才选中了他,由他去推开中国那道尘封太久的大门。

道光十八年(年),林则徐于初冬时节进京。第二天就被道光帝召见。一连八天,每日议事。这既是道光帝对林则徐的器重,更是向外界表态:林则徐深孚朕望,他的意见,就是朕的态度。

同年十一月十五日,道光帝颁布了一道诏谕,谕内阁:

湖广总督兼兵部尚书衔林则徐,着颁给钦差大臣关防,驰驿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所有该省水师,兼归节制。

林则徐踌躇满志,目光坚定,踏上了赴广州查禁鸦片的征程。

《道光帝喜溢秋庭图》

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进京,也是他最后一次面见道光帝。

后世有声音说,如果不是林则徐动作过激,就不至于走向战争。其实这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

英国人真正在乎的根本不是林则徐的动作是否“过激”,而是中国能不能接受被安排好的命运。只要中国人仍然不甘心任人摆布,仍然想要掌握本国命运,那么,这场战争就避免不了。

贩卖鸦片的趸船,和中国渔船相比下大得多。

林则徐当然有其时代局限性。他没能看清自己面对的是一场何等规模的变局,也没能找到应对变局的正确之法,但他依然无愧于“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历史地位,无愧于“民族英雄”的称号。

一个民族是需要英雄的,如果我们执着于寻找英雄的瑕疵,并本末倒置,达到贬低甚至否定英雄的结果,就是悲哀的。

历史不仅仅具有记载的意义,还有宣传教育的意义。或许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固然需要辩证、需要全面,但是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我们需要英雄,那是一种民族精神的支撑,一种面向未来的力量。

林则徐走了,但是这场大变局并没有结束,它刚刚拉开序幕。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这场变局将深刻冲击古老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文化道统。

而在这场变局的裹挟之下,渴望自主自决、自立自强,不愿意接受强加于身的命运安排的中国人,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将展开自己的探索,去适应这场变局。

左宗棠为林则徐题写的挽联,正是林则徐一生最好的写照: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03

徐涛:为什么要写《历史的面孔2:变局》?

纵观几千年世界诸文明,从未有过似中华文明这般具有稳定性的,也罕有似中国人这般爱好稳定生活的。只要稳定,生活总是可以被解释得非常美满。

然而,鸦片战争以后,滚滚而来的世界大势砸碎了绵延已久的安稳,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拽进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中。

中英《南京条约》

何谓变局?历史教科书上是这样解释的:西方携坚船利炮入侵,封建王朝摇摇欲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各种思潮涌入,中体西用、君主立宪、无政府主义、民主共和的主张交锋激荡。

诚然,这是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国家民族之大变局。但是,若我们将视角聚焦个体—大变局之中的一个个人、一个个家庭,我们会更加震撼于一段段鲜活的人生在变局之中是如何被拉扯的。

站在变局发端的林则徐,从状元郎到实业家的张謇,从家庭妇女到革命家的秋瑾,从立宪专家到共产党员的杨度,从精通西学到捍卫传统的辜鸿铭,从书斋走向旷野的建筑师林徽因,无不在变局之中挣扎迷惘、上下求索。

变局早就开始了,并且一旦开始,似乎就不会结束。今天的中华民族走在通向伟大复兴的光明道路上,政局稳定,社会安宁,但时代的变局仍波澜壮阔。

宏观层面无须赘述,最精辟的总结就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微观层面,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处处可感。

在经济社会快速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学习多年的专业不经意间被淘汰了,我们从事多年的行业一夜之间消失了。

在知识快速迭代的过程中,上一辈人的经验即便是成功的,似乎都不足以指导新一辈走好他们的人生之路了,因为两代人所处的是两个并不相同的世界。

在信息加速互联互通的过程中,个人意识迅速串联成社会意识,反过来又深度影响每一个社会成员。我们的注意力被层出不穷的热搜占据,而话语却被片面偏颇的风评牵引。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总是以“现在网上都说……”开启话题。我们很难突破“信息茧房”,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变局给人们带来了迷惘和压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希望。变局打破了旧的秩序,废除了旧的理念,同时也孕育着新的生机。

社会的发展总是向新向上的,但道路却从不会平坦顺畅,只会等待积极面对、积极求索的人作为。

非常幸运的是,长年的教学工作给了我难得的与青年朋友深度交流的机会,数百万条私信和留言能让我更真切地体会当下年轻人在面对变化的世界时的恐惧和不安,也能让我更欣喜地感受到一些进取者的定力与远见。

此书何以作?讲述人物故事,分享人生经验,为变局中的新一代增加一些智慧之力量和无畏之勇气。

徐涛说。

SEEYOUNEXTTIME

商业前沿|经济金融|广告营销

社科文化|新知科普|家庭教育

职场进阶|成长励志|亲密关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6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