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漕运制度研究基于利益集团视角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历史上农业是我们国家的主要经济支柱,而漕运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利用水道(河道或海道)来进行调运粮食的运输媒介,漕运自然就是我国历史上一项极为重要的经济措施。漕运的重要性使得历代统治者很重视其管理制度,在明代漕运制度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并趋于完善。
一、明代漕运制度的变迁过程
漕运的起源很早,早在秦始皇北征匈奴之时就曾自山东沿海一带运军粮抵于北河,一直到后来的唐、宋、元、明,清均很重视漕运,明代是漕运的管理制度变迁极为频繁的一个朝代,也是漕运手段和形式趋于完善的一个朝代。
1.明朝初期“海河兼运”
明朝继元朝之故,实行海河兼运,主要以海运为主,河陆兼运为辅。明初期间,明太祖为平定骚乱,扫平残余,消灭盘踞于辽东地区的北元政权,选择较为有利的海路进攻,而军队所需的物资与粮草则需跟进军队方向,海运就成为了最有利的方法。
海运为军队提供粮草,主要涉及到的因素是国防与军队方面。由于所需物资量大,这时候的海运可以说是明朝最大规模实行海运的一段时期,也是海运比较盛行的时期,在海路开辟战场的条件下,海运也发挥了它最大的价值,成功为军队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也为之后明朝的统一,平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而在这种国家还未稳定的初期,河运的规模就远远不比海运大,但是与海运使用原因相同,河运的运作大部分也是为了前线物资的储备,其路线主要是由较为富庶的湖广等地经由黄河、淮河运往军队。虽然规模没有海运大,但是其重要性也不得忽视,在明太祖平定残余上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历史背景的特殊性,不同于历朝历代的漕运是为了运输官粮,明朝初期的漕运,主要是服务于军事,并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罢海运、陆运,专营河运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统治者选择帝都和国家中心都选择在了中原地带,而到了明朝,尤其是在永乐年间,首都由南迁到北京后,征粮地区也发生了改变,原来在中原的河南两湖地区迁往了两湖两广这样的南方地区,征粮位置发生改变,征粮路径也由海陆兼运开始逐渐集中在内陆,海运渐渐有被替代的趋势。
其实早在太祖年间就有停罢海运的势头在沿海地区冒起,战争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海运依旧运作着,但是因为倭寇骚扰,天有不测风云,海上运输总是危险重重,并且多发事故。再加上之前被运粮的辽东地区逐渐恢复元气,并且粮有盈余,也不需要海运来补给,因而海运的需求性被大大削弱,但是因为“靖难之役”,帝都急缺粮草,因而统治者并未取消,依旧沿用着海河兼运。
永乐九年,会通河的开通成了海运彻底结束的导火索。在古代,各种交通工具都不那么发达的情况下,海运其实成本很高,百姓往往要承担很高的运费和税费,并且要出很多人力,还承担着很大的风险,会通河的开通,使得沿岸百姓有了可以替代海运的方案,大大节省了运力和运费,为海运的废弃打下了祭奠。
此外,内河漕运也随着政治的平稳而完善发展起来,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永乐十五年间,陈瑄开凿的清江浦河道的工程,不仅保证了会通河水源的充足,而且标志着大运河的全线贯通。使得内河漕运系统更加完整,海运至此暂时退出了经济舞台。
3.漕运积弊,关于重开海运的争论
在海运被废止之前,曾有有识之士向皇帝进言说:可以主河运,兼海运,何以皆废。但是河运这时正蒸蒸日上,并且发挥出了它显著的利好,这个观点也就没有被采纳,但是河运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就像海运成本高,风险大一样,河运也有它的缺陷。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母亲河是黄河,黄河同时也是我们国家进行运输的主要河流之一,它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它是一条在漕运上占据主要地位的运输媒介,然而黄河的流沙和涨潮等带来的自然灾害也是数不胜数,治理黄沙和洪灾一直是沿岸人民和历代统治者的心的与渴求。但是在科技尚不发达的明朝,这显然是一大无法避免的问题。
黄河的不可抗力因素让内河漕运的弊端开始逐渐显露,除了自然灾害以外,还有人为危害,在内河盛行之时,许多官员开始乘职务之便,行污秽勾当,甚至更有甚者,借开凿辅河之口,搜刮百姓财物。使得风气大乱,民不聊生。
至此,有许多官员开始纷纷上谏,希望重启海运,一方面可以补足河运,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国家储蓄更甚。对于海运的弊端,他们也做了如下解释“海运虽有故事,而风涛百倍于河,且天津海口多淤,自古不闻有浚海者。”重开海运开始拉开了帷幕。
在梁梦龙等人的建议下,海运重开第一次进行了尝试,并成功抵达了天津卫,这一次成功的尝试给了统治者和支持的官员很大的鼓舞与信心,但是部分支持河运者并没有善罢甘休,由于海运的耗资巨大,支持内河漕运的官员借此上书弹劾梁梦龙等人,质疑其诚信问题,认为其“意图不轨”,皇上也对此表示怀疑,第一次海运尝试就止步于此。
在隆庆六年进行第二次海运尝试时,因为错过了最佳航期,不幸遇见了灾害天气,不仅没有完好到港,还损失惨重。因而海运重启就此作罢。
4.内河漕运的实施
海运尝试两次均未通过后,便继续沿用了之前的河运制度,但是此时的明朝已经气数将尽,临近尾声了,不仅漕运上弊端尽显,经济的各个方面都面临危机,虽然海运是因为失败尝试没有实施,但此时的明朝,即便有心想要重启海运,怕也是有心无力了。
二、明代漕运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
明朝漕运发展比较多变,正是由于它复杂多变的社会与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定的发展背景下,就会产生相应的社会制度,漕运制度的每一次变化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变化。
1.明代漕运制度的社会背景
明朝初期,明太祖灭元,社会还有很多不稳定因素,国家也比较动荡不安,因而明朝的首要任务是完成统一,安定人心,因此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平定残余,正是因为战争的需求才使得海运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战争结束后,辽东地区渐渐恢复生产,无需运粮,加之迁都使得运粮需求主要集中在了内陆,海运的需求性被打了折扣,而由于社会的渐渐稳定内河的地位开始显现,加之海运巨大的耗资耗力,内河开始逐渐取代海运,国家为发展开始慢慢疏通各个运河之间的联系,内河网络开始形成系统,也更加的方便快捷,因而海运废止。
后因内河弊端显现,海运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替代方案,继而进行了一系列重开海运的尝试,尝试也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碍,因而失败后的尝试并没有被引用,但这时,明朝也走向了尾声,漕运形式怎样,也改变不了终将覆灭的事实。
2.漕运制度多变的政治与经济因素
除了社会环境因素,漕运制度也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政治,古代是实行封建帝王专制,皇帝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明朝漕运制度的多变也受统治者的影响,尤其在统治者的变更上,明代更换的统治者统治手段差异较大,因而对于漕运制度的态度也各有不同,加之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这也是使得漕运制度多变的一个原因。
经济因素其实体现得更为明显,尤其在海运和河运的切换上,漕运制度本身就是经济制度的一大组成部分,而其运作时,主要考虑的也是经济成本问题,所以漕运制度的变更,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于综合优化和利益做大化的考量。
三、明朝漕运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与启发
漕运制度发展源远流长,在中国的发展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在古代经济上占据了主要地位,研究价值巨大,对后世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启发与经验。
1.明朝漕运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漕运制度作为农业经济中的重要制度,对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同时它也方便了交通运输和南北交流,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极大地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往来交流。
而在运输粮食的同时,为了方便而开凿的运河,在今天不仅仅发挥着调粮的作用,在现在很多物质上的运输,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明朝的漕运制度是变动最多,也是漕运手段最完全的一个时代,对于后世的研究价值也很高,留给我们的是一笔不菲的文化财富和物质财富。
2.明朝漕运制度的弊端启发
明朝漕运制度带来很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弊端,比如我们之前提到过的运力运资,这些当然不可能从利益集团中取得,被压迫的只能是被统治者,也就是农民,漕运制度给百姓带来的是高昂的税费和劳役。同时黄河水涝问题也扩大化,漕运制度下,洪涝的波及范围扩大,使得受难群体增加,并且由于人们的开发,问题的严重性也开始加深。
所以我们从中能获得很多启发,比如自然环境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黄河的治理,从古到今从未停止,我们都应该重视起来,保护我们延绵千年,养育了千千万万华夏儿女的母亲河。
再比如民本问题,“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我们不是古时百姓要被奴役被强制征税,所以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新时代,来之不易的社会主义。
四、总结
明代的漕运制度不论是从文化上讲还是从经济上,都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它的发展历程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与教育,它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史书上的只言片语,而是深厚的精神财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