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背后的城运变迁城叔的书单
图片来源:新华社
“这样宏伟的工程,是十分值得赞美的。然而,值得赞美的,不完全在于这条运河把南北国土贯通起来,或者它的长度那么惊人,而在于它,为沿岸许多城市的人民,造福无穷。”公元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面对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以古运河、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为主要形态的大运河,在中国大地上驰骋奔流年之久,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
在此过程中,大运河沿岸先后兴起包括北京、杭州、扬州等在内的数十座城市。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在《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一书中指出:“这些活力充沛、性格外向的城市,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自我更新与可持续发展,其功劳是怎样评价都不为过的。”
《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刘士林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0年月
在他看来,大运河作为交通主干道,最核心的功能是打破地理和行政区划的阻隔,促进各种要素集聚、碰撞和融合,因此成为推动古代中国发展的“大动脉”。
眼下,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相继提出和建设,在大众记忆中日渐远去的千年运河,正迎来“世纪复苏”。
运河兴衰与城市命运
自公元前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至清代末年漕粮改折,中国大运河历经数代王朝疏浚与整修,距今已有多年历史。
无论是以洛阳为中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余公里的隋唐大运河;还是元代经过“裁弯取直”,形成的纵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全长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其规模与里程,在世界上都绝无仅有。
运河示意图图片来源:文汇报
大运河流淌千年,漕运或畅通或阻塞,沿线城市的命运也随之兴衰起伏。
《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中写道,南北大运河开凿后,盛极一时的开封、洛阳因运河的遽然改道而丧失往昔的光华和荣耀,而另外一些城市却因此得了机缘,成长起来。
比如,隋唐大运河被“裁弯取直”后辟建京杭大运河,“万物凋敝”的山东济宁借机华丽转身为“江北苏州”“运河之都”;明代官府将无锡漕运路线由穿城而过改为绕行城东运河,使“不通车马只通舟”的无锡水运更加繁忙;山东临清市,明清时代也曾发展为华北一带的商业中心,正是因为其处在运河咽喉的地理位置。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运河的兴建和通航让一些城市迅速繁华起来,其逐渐衰落也同样影响着城市的命运走向。
最典型的莫过于扬州。
公里长的京杭大运河,第一锹正是在扬州开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扬州是与运河同龄的一座城市。
春秋初期,吴国吞并了盘踞在现今扬州地盘上的邗国,并开掘沟通长江、淮河的邗沟,成为大运河的起始河段。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图片来源:新华社
此后,扬州在很长一段时间均占据运河枢纽的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华运河第一城”。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曰:“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正是其极尽繁盛的有力印证。
然而,晚清咸丰年间,由于战争破坏、水源不足等,京杭大运河河运逐渐停滞,漕运停止、盐务衰落,扬州不仅失去了交通枢纽的地理优势,更失去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
兴也运河,衰也运河。
与扬州命运相似的还有“淮水东南第一州”淮安,由于海运兴起、铁路建成及运河淤塞,其城市繁华亦随之烟消云散。
古代中国的“城市群”
在纪录片《话说运河》中,开篇便铺开一张地图:万里长城从山海关向西南延伸到中国腹地,高高低低,途经七个省区市;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城向东南的大海之滨,一路流经四个省、两个市。
从地图上看,长城和运河正是一撇、一捺,组合而成中国的汉字——“人”。
“如果说长城是凝固的历史,大运河就是流动的文化。”《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中提出“大运河城市群”的概念。在刘士林看来,大运河沿线城市就是“一个古代中国的城市群”。
京杭大运河北京段图片来源:新华社
由于运河这条纽带的存在,运河城市并非联系松散的单体城市,而是形成了一个有着合理层级和分工体系、彼此之间联系密切的城市共同体。它们不仅城市经济、文化等具有高度协同性,也很大限度消解了地理和行政区划对城市发展的约束。
这种“共通性”的一个直观表现是:一个地处北方的运河城市,其生产生活方式常常和千里之外的江南运河城市相差不大,与自己周边的城市反倒显得格格不入。很大程度上,这正是由大运河塑造和决定的。
例如,天津方言就被认为是运河影响下的“泊来物”。
据考证,天津的语言在明代之前是静海口音,今天的天津话则是明代以后才出现的,与周边北京等地区的口音截然不同。
当代学者李世瑜通过研究提出了“天津方言岛”的观念,认为今天的天津方言是一个舶来品。确切地说,是当年来自安徽地区的朱元璋王牌军进驻后,将本地语言带进了天津。
又比如,“因河而生”的山东临清,本不产竹,但竹篮、筛子、箩筐、晾衣竿等却成为当地人生活必备用品,并逐渐形成专以生产竹竿和竹制品的手工业集散地,并且经久不衰。其所需竹子,均由运河从南方运来。与此同时,临清手帕等当地名物,又从这里漂到江南,对江南人的审美与消费产生过一定影响。
再比如,镇江虽属江南,却是一座“北方化”的城市。
方言上,属北方语系的江淮次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饮食习惯不像南方完全以米饭为主,面食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如“镇江三怪”之一的“锅盖面”;农田耕作,不仅有种植水稻,也大量地种植粟麦……
坐拥江南运河入江口的镇江,之所以有明显的北方特征,正是因为大量北方移民南下,对当地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产生了影响。
千年运河“世纪复苏”
自大运河凿通以来,这条文明通路上诞生了众多厚重历史遗产、富集文化资源而又彼此相依相伴的古都名城,大大加深了中国内部不同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上世纪初,京杭大运河停止漕运,清政府不再对运河进行全面疏浚,一些河段淤塞不通。民国时期,虽有全面整理运河的工程计划,但未能实施。年后,黄河以南运河河段在交通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以北河段虽得到整治,但一些河道长期断流甚至干涸,京杭大运河一直不曾全线通水。
直到近年来,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等被提上议程,这项伟大工程再迎生机。
年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同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将大运河和长城、长征并列提升到重要地位。
“当大运河从长时间的沉默中再次发出激荡四海的风雷声,人们这才重新注意到它辉煌的历史与充满生机的未来。”在刘士林看来,如何重新整理大运河的传统文化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以及在当代意义上对运河城市群建设提出新思路与战略构想,都是当下需要深入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4月8日,山东省德州市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对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图片来源:新华社
今年4月,水利部联合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正式启动京杭大运河0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这还只是大运河生命复苏的第一步——
去年6月,大运河北京段全线旅游通航,河北廊坊段同步实现通航;
今年7月,杨洼船闸通航后,京冀运河实现互联互通,两地游客沿运河泛舟游览将成为现实;
“十四五”期间,天津将推进北运河适宜河段旅游通航,并具备与河北通航条件;
山东明确提出,将研究论证黄河以北段全线复航的可行性;以聊城、德州段为重点,逐步恢复河道生态用水,稳妥推进适宜河段通航,优先实现旅游通航……
根据规划,“十四五”时期大运河主要河段有望实现基本有水,其在防洪排涝、航运交流、生态景观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也将被重新唤醒。
那些曾与运河兴衰紧密相连的城市,又将迎来怎样的命运转折?
每日经济新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