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三易回河工程到底有多作死直接把三
古代王朝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都会开展一些国家工程,比如秦朝的长城、隋朝的京杭大运河,这在当时虽然怨声连连,但是对后代的影响非常大,当然是好的一面。而宋朝也有过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三易回河,这个可能就鲜为人知了。工程的要点就是三次强行把黄河改道,东流入海。这就不得不佩服宋朝当局者的勇气了,敢与天争,强迫黄河改变水流走向,要知道这种做法不仅非常劳民伤财,而且也具有非常大的危险系数。下面就来讲讲“三易回河”的起因、经过,和最终带来的影响。
在金和北宋杠上之前,先是辽不停的找宋的麻烦,两国常年爆发战争,但是却一直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很大原因就是北宋有黄河天险存在,有效的阻挡了辽军大兵南下。但是天公不作美,黄河有时候性子来了就想着要换条道入海,水道逐渐北移。有一点地理常识的人就知道,这是因为黄河泥沙堆积导致原来河床抬高的正常现象。但是北宋却不这样想,他们认为这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如果黄河继续向北改道就会流入到辽国境内,那是辽国水师就会顺着河流南下直入中原腹地,开封就岌岌可危了。
于是从宋仁宗时期就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作死工程,第一次改道计划把黄河改道六塔河东流,当时欧阳修看到这个计划后立刻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如果照这个计划实施,那么黄河必然泛滥,而齐、博、德、棣、滨五州之地的人畜都将沦为鱼鳖之食,于是就劝阻仁宗放弃,但是宋朝已经把这项工程当作了“百年大计”岂能轻易放弃。于是在年完成这项大作,实现了黄河入六塔河东流,接着作死报应就来了,六塔河是一条小河不能容纳黄河之水,没多久就决堤,半个河北被水冲成白地,包括军事重镇定州路也在其中,而且此次黄河决堤也大量缩减了兵额,导致兵力不足。
虽然结果很严重、教训很惨痛,但是宋神宗即位后却一点也不吸取教训,他在王安石的怂恿下继续开展回河工程。因为黄河之前流过的河道河沙过多,这一次连工程都没完成,就引发的黄河决堤,黄河直接夺淮入海,殃及到了淮河流域地区,导致这里的良田毁坏三十万顷(北宋农田的1/15),大量百姓丧生。当时苏轼恰好在徐州差点也喂了鱼鳖,之后骂主张回河的人说:“汝以有限之材,兴必不可成之役;驱无辜之民,置之必死之地。横费之财,犹可力补,而既死之民,不可复生。”此后宋神宗一面认怂再也不搞这些作死工程了,一面谴责王安石出的馊主意。
但是神宗认怂不代表别人认怂,他的儿子哲宗继位后,本着“生命不息,作死不止”的原则,又开始第三次回河工程,而且他比两位老前辈还要勇猛,想直接把黄河改回故道,也就是之前河床已经非常高的那条河道。结果不用想,开始代表结束,还没完工就已经彻底收工了。于年黄河再次决堤,这次水灾更甚前两次。
经过这三次的回河工程,最后导致河北、苏北、山东等地基本上都被冲成了白地,可谓千里无鸡鸣,萧条无人烟。经过这些年的闹腾,原本富裕的中央财政出现余额不足危机,多个产粮大省成为了荒地,也无法派军队驻守,也没有军队可派。于是几十年后,金灭辽后顺利南下,如入无人之境,灭了北宋。
当北宋被灭后,黄河依然是个烂摊子,赵构拍拍屁股跑到南边建立了南宋王朝,把治理黄河的重任交给了金国,这是一个十分坑人的做法,原本强盛的金国,因为接盘了北宋的烂摊子,使得大量国家财政用在了治理黄河上面,不堪负重导致国力衰弱,最后被蒙古所灭。
当蒙古在中原建立元朝后,也一直深受黄河泛滥的影响,最后在元末又爆发了水灾,冲出了一只眼的石人,挑动了海河天下反,短短百载元政权覆灭。
可见在古代治理黄河是多么重要的事情,稍微没处理好就会引发灭国之祸,而北宋的“三易回河”花样作死工程就好比拆炸弹,剪错了一根线,却引爆了三颗炸弹,直接把自己和后来的金、元全部坑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