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攻坚战,渤海生态治理翻身仗平安天津
天津积极参与国家层面的协同治理,一起扭转了渤海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打了一个渤海生态的“翻身仗”。
这个夏天,天津最“网红”的旅游景点是哪里?说东疆亲海公园,恐怕大家都不会反对。这座海滨公园自5月份正式开放以来,每到周末,几个停车场及路边停车位都停满了车,岸边成片的旅游帐篷更是蔚为壮观。过来游玩的市民游客,看碧海、拾海贝、寻螃蟹、玩沙坑,亲近自然,其乐融融。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座公园的建设,乃是为期三年的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众多成果之一,属于“天津东疆东部沿海岸线基础设施环境提升生态修复工程”。该工程自年开始动工,今年项目竣工前通过网络征集,定名“东疆亲海公园”。公园一经开放,便引爆市民热情,成为天津观海、亲海、玩海的“网红打卡地”。
从几年前海岸污染严重,到如今水清岸绿;从以前城市只有“临海之名”,“靠海不亲海、临海不见海”,到现在市民共享亲海之实、亲海之乐。年打响的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给天津带来了可见可感的巨大变化,给市民游客带来了生态休闲的幸福体验。从更大的范围讲,天津积极参与国家层面的协同治理,一起扭转了渤海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打了一个渤海生态的“翻身仗”。
成果
9月7日,天津召开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专题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的成果让人振奋:天津全市12条入海河流,从年的“全部为劣”,改善为年的“全部消劣”;全市国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增加20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比例下降40个百分点,实现“清零”,消减比例位居全国前列;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70.4%,比年提高53.8个百分点,在环渤海三省一市中改善幅度最大;
实施“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全面开展岸线岸滩综合整治,滨海湿地修复面积达.87公顷,整治修复岸线4.78公里,超额完成国家任务;大力养护海洋生物资源,严格落实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海洋捕捞总产量与年相比减少25%,增殖放流各类苗种近72亿单位;……经过三年的努力,天津全面完成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各项目标任务,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难度
众所周知,渤海污染治理是块硬骨头。渤海入海河流水量相对较少,又是半封闭型内海,水交换、自净能力弱。周边人口密集,随着经济日益发达,污染排放量不断增大。
年,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开始实施,是“十三五”期间污染防治攻坚战七场标志性战役之一,也是我国海洋领域污染防治攻坚的首战。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专门印发《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确定综合治理范围为渤海全海区和环渤海的“三省一市”,即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和天津市,重点为天津市和其他12个沿海地级及以上城市。该行动计划明确了任务目标,提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在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中,天津是重点地区、最前沿和主战场之一,面临的压力很大。由于天津地处海河流域最下游、紧靠渤海湾湾底,一方面海水自净能力相比更弱,另一方面,海河流域内主要河流均从天津入海。中国水利报曾报道,“九河下梢”的天津承担了上游七省(区、市)70%以上的污染物入海通量。当然,天津自身工业、农业、生活污水排放强度不小,环境治理欠账问题也不少。渤海治理之难,更显成绩来之不易。一个个目标的达成甚至超额完成,也为今后进一步推进渤海综合治理增添了信心。
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近日表示,尽管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渤海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仍面临着近岸海域水质改善成效尚不稳固、海洋生物生态退化趋势尚未根本遏制等突出问题。“十四五”要在渤海进一步巩固深化攻坚成效。
努力
此次新闻发布会,由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规划资源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委、市城市管理委、天津海事局召开。会上,6个部门如同6大“兵种”,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此“战”的浩大场面。
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综合”二字,揭示出这场攻坚战的系统性。年7月,天津发布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八个作战计划,其中就有《天津市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三年作战计划(—年)》。年5月又印发《天津市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强化作战计划》。成立了市委书记和市长领衔挂帅的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指挥部,统筹推动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将渤海综合治理纳入市委成立的生态环境保护驻区督办检查工作范围,12个督办检查组常年驻守各区。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务、农业农村、交通、城管、海事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建立实施湾长制,强化与“河长制”的衔接和联动,形成了“全面覆盖、分级履职、网格到源、责任到人”的海湾监管新模式。决心前所未有,力度前所未有。海洋污染,问题在水里,根子主要在岸上。天津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标本兼治。在陆源污染治理上,紧紧抓住入海河流和入海排口两个关键,全市12条河流“一河一策”,“控源、治污、扩容、严管”并举,三年来共实施余个治理工程,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农业农村污水一体治理。深入开展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罚”专项行动。在海域污染治理上,深入推进港口、船舶、海水养殖和海洋垃圾等涉海污染源防治。
强化治污的同时,推进海岸带生态修复。重点开展的项目,包括天津港保税区临港湿地二期生态修复项目、中新天津生态城临海新城西侧湿地修复项目、永定新河入海口左岸滨海湿地修复项目、东疆东部沿海岸线基础设施环境提升生态修复工程、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岸线生态修复项目、妈祖经贸园外围堤闸门等恢复水体交换能力工程、临海新城南堤滨海步道景观工程、东疆湾人工沙滩提升改造工程、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等。
俗话说,流水不腐。水系连通与生态补水,在渤海综合治理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天津实施了中心城区及环城四区水系连通工程、中心城区水环境提升工程、市内北水南调中线完善工程等等,畅通了中心城区南部循环水系,实现了中心城区二级河道雨后水循环能力提升,河道整体换水时间由原来的4天提高到现在的2天。利用外调水、再生水、雨洪水,三年累计向全市河湖湿地补水40.4亿立方米。通过实施生态补水等措施,河湖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入海河流水质全面消劣。
同时,天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特别是强化执法联动,海警、生态环境、海监、海事、渔政等多部门联合开展“碧海”“春雷”等专项执法行动,形成有效震慑。三年铁腕治理,河水更清更净,岸线更绿更洁,海域控污防污,终于“收复”一片碧海蓝湾。
生机
生态环境好了,人、动物、植物才有生活、生存的良好条件。渤海综合治理,拓展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区域焕发新的生机。
通过“蓝色海湾”整治修复,天津沿海岸线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逐步得到恢复。一批滨海湿地修复保护后,为海鸟提供了栖息觅食的场所。中新天津生态城临海新城西侧湿地修复项目实施后,还特意为海鸟种植了盐地碱蓬和芦苇等植物,方便鸟类筑巢。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是牡蛎、扇贝、红螺等海洋生物的生活场所,近年大量投放中国对虾、花鲈、梭鱼、青蛤、毛蚶、花蛤等本地海洋生物苗种以及人工牡蛎增殖礁,建设人工牡蛎礁群,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天津还严格落实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每年向渤海湾增殖放流水产苗种,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群落结构。
近海生态环境的改善,人也是直接的受益者。在渤海综合治理中,天津打造了多个亲海观海的公共活动空间,初步建成亲海旅游带。中新天津生态城南堤步道公园、东疆亲海公园等成为以海洋、河流、湿地、湖泊为基础的亲海旅游地。东疆亲海公园近期正利用越来越高的人气,增加亲子休闲活动项目,引入跨境新零售企业等,策划推出“文化季”活动。
渤海湾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吸引着社会资本。8月27日,大连万达集团与天津有关方面签约,决定在中新天津生态城临海新城区域建设大型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打造国际知名的海洋主题文化旅游度假目的地。今年4月,祥源控股集团也与天津方面签约,选址生态城静湖区域打造国际文化旅游消费目的地——日月岛项目。三年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治出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也带来新的经济效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