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一度一条河的生态补偿探索连着河北饭碗
四川在线记者 蒋君芳 王国平 任鸿摄影吴枫
从河北承德市区出发,需要行驶近4个小时,才抵达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御道口镇的一个湿地公园。
公园中,一条蜿蜒流转的小河,从青绿的草原中穿行而过,河面不宽,但是很深,当地老百姓把它叫做“羊肠子河”。而它的学名,叫做小滦河。
当天,川观新闻记者偶遇了来自天津的媒体同行,他们此行的目的,也是探访小滦河的治理。
年,我国第一个跨区域引水工程——“引滦入津”启动实施,解决了天津严重水荒的问题。而全长近公里的小滦河,正是滦河的一级支流。为天津持续提供优质水源,河北做出了巨大贡献。
“引滦入津”30多年后,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河北和天津签订一份生态补偿协议,试图重新构建上游保护地区和下游受益地区之间的关系。
生计背后的水质挑战
广袤的草场、清澈的河水、多彩的花朵……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内,一派“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景象。村民秦玉林感叹,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模样,“家家户户都放牧,土地沙化严重,到处都能看见地皮。”
土地沙化让小滦河深受其苦。“风沙将牲畜粪便带入河流,对水质产生一定影响,同时沙化大大降低水源涵养能力。”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项目负责人、围场林业和草原局湿地保护中心主任崔淑军说,小滦河是滦河上游的重要支流,小滦河受到影响,将会直接影响整个滦河流域水质。
禁止放牧,必须先解决牧民的“饭碗”问题。
不光是支流,滦河主干的水质,也遭遇严峻挑战。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多公里外、河北承德市和唐山市交界处,是“引滦入津”工程的主体工程——潘家口水库,每年上亿立方米的滦河水通过公里的引水“生命线”,经处理后流到天津千家万户的水龙头。
但几年前,这个“水龙头”被暂时关停。“蓝藻暴发严重,水质太差,无法用。”天津市水务局总工程师周潮洪记得,蓝藻暴发的主要原因,是滦河水总磷浓度严重超标。
在周潮洪看来,解决的办法并不复杂——取缔潘家口水库的养鱼网箱。实地走访后,她发现事情并不简单,“水库蓄水淹没了大量耕地,当地村民人均耕地面积仅0.12亩,渔业养殖成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关键在于寻找保护环境与当地居民增收的平衡点。”在河北经贸大学教授田学斌看来,取缔网箱,涉及老百姓“饭碗”,必须要有一定的补偿机制。而对地方财政来说,这将是一笔巨大的支付,“因水源保护的需要,一些地方的开发受到诸多限制,财政收入来源有限。”
“河北人民为保护天津市民的‘水缸’作了很多贡献,天津理应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在不同的场合,周潮洪多次表达了“建立跨省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类似呼吁,不止存在于学界。河北承德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副科长张成波介绍,年6月,河北省政府向财政部和环保部上报了《关于开展引滦流域跨界水环境补偿试点的函》,提出补偿申请,“作为新生事物,生态补偿机制如何平衡河北、天津两方的利益,具体细则如何操作,仍然需要时间摸索。”
打破僵局的补偿协议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加速了两地签订生态补偿协议的速度。”年,周潮洪“关于加强引滦入津水源地保护的建议”,得到天津市的重视。
年7月,河北省与天津市就“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跨界断面、水质标准、监测指标等内容达成一致意见,9月,两地正式签署《关于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
《协议》明确:河北、天津共同出资设立“引滦入津”水环境补偿资金,资金额度为两地(-年)每年各1亿元,共6亿元。河北省通过开展面源污染治理、潘家口水库污染治理和建设生态保护工程,确保水质有效改善。同时,中央财政根据水质考核情况,每年最多奖励河北省3亿元,用于污染治理。
如果滦河在河北流域不达标,则无法拿到全额奖励,而滦河的主要管控范围就在承德境内。
要完成的考核目标,是一串具体的数字:引滦入津的黎河、沙河跨界断面水质,年均浓度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Ⅲ类水质标准。年、年、年月监测结果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65%、80%、90%。若考核年度水质达到或优于考核目标,天津市该年度资金全部拨付给河北省。
效果很明显。按照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监测结果,年网箱养殖取缔以后,潘家口水库水质已基本达到Ⅲ类水质要求。“最好的时候,水质达到了Ⅱ类。”张成波介绍。年-年的第一轮签约已结束,承德市共获补偿资金万元。
小滦河的治理,也找到有效途径。年,国家林业局批准建设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年,天津市与围场谋划实施总投资1亿余元的水生态环境恢复项目,万元的天津对口帮扶资金注入,助力湿地公园的建设。
“我们划定了区域,核心区域内禁止放牧,核心区外的草场有序向当地牧民开放。”崔淑军说,治理后的小滦河,生态环境大幅改善,“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动植物变多了,黑鹳、红隼、白枕鹤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都在这里栖息。”
虽然草场范围变小,影响了牲畜养殖量,但秦玉林找到了增收渠道,自家的土地流转给湿地公园,每年可以获得元一亩的流转费,“我也在这里上班,一个月工资元左右,很稳定。”像秦玉林一样,湿地公园共吸纳20多位当地牧民就业。
不断摸索优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年12月25日,河北省、天津市政府签署《关于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第二期)》。
其实,从签订第一期补偿协议起,“提高补偿标准”的声音就一直存在。“治理压力依然巨大,投入的资金,与实际获得的生态补偿,有很大差距。”
什么样的补偿标准合理?各方没有说出一个准确的数据。
“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新生事物,很多内容都是一边摸索,一边实践。”在周潮洪看来,提高标准并不是没有可能,“但需要双方坐下来继续沟通、协商。”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地区所原所长肖金成说,建立合理的京津冀水资源补偿机制,是促进河北生态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但这样的补偿机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比如,天津在产业、教育等方面资源丰富,如果能从这些方面对上游开展帮扶,百姓会更受惠。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类似的探索已开展。年11月,天津市与河北省签署“1+4”合作协议,天津市东丽、武清等5个区与承德市承德县、平泉市、隆化县、兴隆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结对帮扶。
河北也在努力挖掘自身潜力。潘家口水库所在的河北宽城县,几年前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离开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时,崔淑军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最近,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正申请国家级风景区,“以后景区有了自我造血功能,带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能为当地人提供更多增收致富的渠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