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思明要不要改善一下华北地区治水方略
据有关报道,华北地下水超采区水位历经四十余年连续下降之后开始回升,如河北省年底浅层超采区地下水水位平均埋深比上年上升了1.87米。治水之路主要讲的是节水和引调水,如年国家认定河北省的地下水年超采量为59.7亿立方米,到年底已压减超采量52.3亿立方米,年将继续压减地下水超采量7.4亿立方米,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节水当然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战略性举措,引调水对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也起到重要缓解作用,所以在治理关乎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保大事的华北地下水位下降问题上,强调这两方面无疑最具现实性,绝对没有错。但一己之见,除节水和引调水之外,还可以扩大视野,实事求是看一看华北地区治水方略与实践同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关联性。
人们对水的利用,除了地表水就是地下水,尤其地下水经过自然机制处理可以直接饮用,相比地表水更有优势。所以,取用地下水是正常的用水渠道,具历史性而非当代才有。因为降水是自然现象,采出地下的同时,又有基于集水区形成的河流等各种形式的天然补给,像华北平原背靠太行山、燕山,地下水历史上大概也没有出现大的采补不平衡问题,要有的话,许多几百上千年的建筑物不早就塌陷了。
华北平原的水主要靠太行山区自西向东、燕山自北向南补给,除明河外,很多地下水补给在山前是人们看不见的潜流。从一些过往资料看,华北地区治水主要立足于防洪,方略是“上蓄、中疏、下排”,从河流上游修建众多水库看,这一方略应该是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上游产水就地拦蓄后,华北平原不管地表水还是地下水的来源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官宣永定河干流就干涸了几十年,这几十年人们进出北京在卢沟桥看到的河床主体景观当然都是沙滩,很少甚至没有看到河的气息。
由此推知,本来不多的降水,上游蓄的蓄了,下游排的排了,中游不是没有水,就是有水存不住,如此洪水倒是防住了,可水的经济社会用量又在增加,这是很大的矛盾。一方面依照历史和需要继续采用地下水,一方面打破历史以来水的自然走向,地下水失去正常补水机制,即使不超采也平衡不了。以致近几十年来华北平原地下水位下降剧烈,出现巨大漏斗区,成为国家和当地十分关心并不断采取措施的一件大事,虽一直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华北平原因为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自产水可能不够用,但从长远看还得立足于流域自然产水解决基本需求。华北平原和太行山、燕山的分水岭是一个流域,发源于太行山、燕山的河流经华北平原入海,它们是一体的,没有太行山、燕山就没有华北平原。
有关部门正在实施河流复苏计划,这是一项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工作。建议在华北平原河流复苏中能统筹考虑华北地区的水平衡,继续于节水和引调水上找出路的同时,完全可以面向太行山、燕山主要产水区,面向河流入海口,研究一下当代治水实践,看看能否根据现在的水情改善一下治水方略,以便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平原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如争取不要使更多水在上游水库常年晒太阳加大蒸发减少实际可用水量,下游在洪水可控前提下也不要以最快速度使河水入海等,能不能成为必要选项。
海河流域图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