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思明坎儿井在火洲吐鲁番减少水蒸发的
坎儿井是历史上一些干旱缺水地区保护性开发水资源的集水输水建筑物,由竖井(开凿和维护时出土和通风)、暗渠、明渠和涝坝(出水口蓄水)组成,主要功能是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引水到绿洲,兼收集暗渠潜流增加水量,被称为地下输水工程或地下暗河。据报道,新疆坎儿井的总长度达到过多公里,分布上占多数的吐鲁番地区,多年来重视坎儿井的掏捞、加固、改造、延伸等保护工作,使其使用功能历久弥新,至今仍在向绿洲输送灌溉农田果园和群众生活用水,并有1/3的余水进入艾比湖。“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已荣登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当地民生、经济、生态、文化上一张响亮名片。
坎儿井之所以有生命力,最大特点在于其水行地下,巧用地面阻隔尽可能减少水的蒸发损耗,相应也就增加了水的可使用量,是深具节水和生态保护效益的水资源开发模式。吐鲁番盆地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只有16毫米,水面蒸发量却高达毫米,素有“火洲”之称,如果按通常做法在水源地天山脚下或半山腰修建水库拦蓄冰雪融水,再衬砌明渠输水到几十公里外的绿洲,不仅破坏地下水系统,明水面历经高温蒸发、风吹沙埋,最后到达用户的水恐怕就所剩无几了。坎儿井减少水蒸发,在吐鲁番“火洲”里滋养“绿洲”勃勃生机,为人类适应干旱缺水环境提供了重要借鉴,有重大可持续发展意义和当代价值。
现在,世界性“水资源正处于重重危机之中”。《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指出,当前全球20亿至30亿人每年至少有一个月会遇到缺水问题,预计未来几十年全球面临缺水问题的城市人口,将从年的9.3亿增长到年的17亿至24亿。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也越来越紧缺,过度开发水资源的情况比比皆是,导致一些河流断流水生生物失去家园,一些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取用水困难,植被退化土地沙化。国家加强用水节水管理,实施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不断改善干旱缺水地区用水紧张状况,加快复苏河湖生态系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更要求“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等,无不反映了水问题的严重性。
水资源主要通过云雨天气形成降水自然更新,各地水的丰度由天不由人。坚持“四水四定”,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保障能力,是干旱缺水地区相比湿润多水地区面临着的棘手难题,千方百计推动水资源开发和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是这些地方最繁重的任务。可持续水资源管理需要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如果干旱地区水资源开发中能积极借鉴新疆吐鲁番坎儿井的价值取向,把减少水蒸发作为必不可少的目标纳入考虑,拓展新的节约水、保护水、供好水途径,现实意义很大。
我国西北、华北内陆河流域和黄河、海河流域的干旱半干旱地方,大多跟吐鲁番一样降水少,又气候干燥蒸发量很大。如有关观测研究显示,甘肃河西走廊常年降水量39~mm,而水面蒸发量均在mm以上,民勤县年均降水量.2mm,蒸发量.6mm。内蒙古河套灌区年降水量~mm,蒸发量~mm。河北张家口地区年均降水量mm,蒸发量均在mm以上,整个华北平原也都入不敷出。蒸发虽然是正常的水文循环,但干旱地区气候条件并不能使蒸发的水汽都变为降水回到原地,多为净损失。如年蒸发量约mm的内蒙古额济纳地区,30mm左右降雨不等落到地面,大多就蒸发不见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9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