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追寻文化根脉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梁姊宋晨

年10月29日,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定江镇,圆竹剖丝团扇制作技艺传承人黄硕夫在题写扇面陆波岸摄/本刊

◇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是宏大概念,而是以更加真实可感的模样,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当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印刻在古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源自人们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深刻自信,势必升腾凝聚,变成点亮未来的星辰      传统木工榫卯技艺非遗传承人辛全生的工作室在天津职业大学一楼的一角:一排古色古香的铜拉环木柜把工作区和会客区分隔开,锤声叮当、刨子推拉几下,木花似柳絮簇簇落下……视频补光灯柔和的光线下,一会儿工夫,一个小巧玲珑的九条鲁班锁在老人手中成型。      榫卯是我国建筑历史上的文化瑰宝——不用一根钉子的古建筑,在榫与卯之间的巧妙结合下,也能够历经千百年风雨,保存良好。      辛全生出生于匠人家庭,16岁开始学习木工,40余年过去,“虽然拜师学艺的人少了,但可以通过网络,向有兴趣的人教授木工技艺,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辛全生说。      余期传统木匠工艺教学视频、全网      跟辛全生一样,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因为被接入现代生活,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文化家底逐步摸清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摸清家底、梳理资源是重要一步。      年春节前夕,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年4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出台,绘就未来五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蓝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列工程。既包括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国家古籍保护及数字化工程等15个原有项目,也包括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程、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程等8个新设项目。      该工程实施以来,我国文化家底逐步摸清,研究阐发全面展开。      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设立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全国公布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个中国传统村落,划定片历史文化街区,确定5.41万处历史建筑。      截至年底,全国累计完成古籍普查登记数据余万部,累计修复古籍超过万叶,培训古籍从业人员1万余人次,制定颁布古籍保护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7项。      ……      可以说,在该工程推动下,我国文化家底基本摸清,文化资源数据库逐步建立,典籍整理编纂出版工作加强,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得到深入研究阐释。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是重要一课。      去年10月,我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落户天津大学。      半年后,天津大学启动非遗系列教材编写,标志着我国非遗保护事业从抢救性保护进入科学保护新阶段。      不独天津,不独非遗。近年,我国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      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下,我国加大投入力度,运用现代科技力量,不断提高保护传承水平。“平安故宫”工程、良渚古城遗址展示工程等一批高水平保护、管理、监测、展示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文化遗产保护状况。      文物活起来文化就能火起来      “近代中国看天津”,小楼亦可听风雨。在天津五大道的小洋楼景区,梧桐树下静静伫立的洋楼,作为观鉴中国近代发展史的一页窗口,见证着这座城市风云变幻的历史故事。      启动小洋楼保护修缮工作,为民宿、餐饮等文旅业态提供场所,围绕小洋楼招商引企,打造津城洋楼“新名片”……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蔺雪峰表示,让小洋楼“活起来”“以用促保”,让百年洋楼融入智港建设,传承历史风情才是最好的保护。      近年,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指引下,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是云端之上的宏大概念,而是以更加真实可感的模样,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      电视机前,《中国诗词大会》六季收看人次达到30亿;手机屏里,《全景故宫》《全景兵马俑》等数字展厅纷纷“上线”;“国潮”品牌让刺绣、蜡染等非遗技艺穿在了年轻人身上……      在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看来,创新和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使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进入人民的日常生活、社会生产和人际交往当中,文化传承方才能具有长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创新表达方式,优秀传统文化新活力迸发。      年8月,创立6年一直不温不火的故宫淘宝,以一篇《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      近年,文博热兴起、文创风劲刮,吸引更多年轻人亲近传统文化。以往印象中“灰头土脸”的文物考古,变身“考古盲盒”后一秒售罄;过去只能隔着玻璃、栏杆观赏的文物、建筑,只能写在展板上的故事、传说,也正以更加活泼简单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认为,文化创意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背后的人文情怀、艺术造诣、时代精神深入人心。      形式丰富多元,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出圈”。      年6月,“字美中华”中华精品字库工程公益应用计划二期成果发布了甲骨文、乙瑛碑隶书、灵飞经小楷等20款书法名家作品字库,普通人只要打开电脑,就可以使用优美的名家字体,欣赏学习,乃至于随心所欲地编辑、使用名家作品。      中国书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郑晓华认为,精品字库的推广应用,让人们在使用中感受中华书法的魅力,从书法中挖掘、理解和感悟中国文化精髓,进而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在全社会的普及和推广。      科技赋能传承,打通人与文物“最后一公里”。      南开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张婧文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博物馆拥有藏品.09万件(套),但展出利用效率有限。同时,由于博物馆资源地域分布不均,数以亿计的中小城镇和农村学生缺少走进博物馆的机会。文物出不去,孩子进不来,如何让文物更好地服务于更广大的社会公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课题。      科技的不断赋能正在打通人与文物的“最后一公里”。借助VR、AR等虚拟仿真技术,文物通过网络信号,传送到了更多      在天津市海河中学等中小学课堂中,张婧文带领南开大学“南有嘉鱼”学生团队通过VR技术复原古代陶瓷烧造过程,带给同学们沉浸式的制瓷体验;“云游敦煌”      “我们真正应当思考的是,怎么能让博物馆里的文化资源从高大上变得接地气?如果我们的文物都活起来,我们的文化就能火起来。”张婧文说。      “守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      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创造出新的经济业态,让优秀传统文化激活利用进入新阶段。      激活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重塑了年轻人的消费行为。      传统文化与流行元素相结合的“国潮”经济,当下愈发红火。      生于年至年的年轻人,成长于繁荣富强的时代,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怀有强烈的自信心。      今年4月,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年以来,这一年龄段的年轻人购买“中国红”元素商品的销量同比增长%。      激活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谱写出共同富裕的时代新篇。      数据显示,我国七成以上非遗项目保存在乡村,2/3以上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位于欠发达地区。      在四川凉山,彝绣、银饰、漆器等众多传统工艺正转化为脱贫生产力,促进非遗活态保护,也带动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      在湖南湘西,“非遗+扶贫”让很多拥有刺绣技艺的妈妈不必外出打工,实现了“守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      激活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开中华文明的灿烂芳华。      敦煌研究院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杜鹃表示,敦煌文化博大精深,传播敦煌文化要拓宽思路、积极创新,让传统文化在与新媒体新技术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探索打开传统文化的更多新方式。      年5月,“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图像及虚拟漫游体验节目正式上网。一年多后,“数字敦煌”资源库英文版正式开通,向全球共享30个洞窟的整窟高清影像,“世界的敦煌”正一步步从历史走向未来。      可以期待,当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印刻在古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源自人们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深刻自信,势必升腾凝聚,变成点亮未来的星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7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