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

著名临床白癜风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

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

《天津大辞典》和《天津百科全书》二书,对“九河下梢”一词的解释基本相同,下梢就是尾闾,是九河汇流入海之处。

对“九河”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与康熙考证列出的那九条河相同,是说海河是由上游的九条河流汇聚而成,然后归入大海,至于这九条河都有哪些,现在没人说得清了,不过乾隆时期的《天津县志》中有一篇康熙皇帝的文章叫《御制九河故道说》,指出“九河入海之处,在今天津之直沽”,这九河之名他引经据典从《禹贡》、《尔雅》等古藉中列出:列出了九条古河名,为: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钩盘、鬲津,但这些河现在好像只有徒骇、马颊河还有(说法一:马颊河,位于中国华北。起源于河南省濮阳市金堤以南的金堤河,在莘县樱桃园镇岳亭村进入山东省境,又在莘县妹冢镇西冯家村汇入徒骇河。),其他几条(一说九条)因年代久远,早经湮废,其地当在徳州、天津之间,所以也无从考证。

第二个说法依据是三国时期的《水经》和《水经注》称“九河”为清、淇、漳、洹、滱易、涞、濡、沽、滹沱九条河同归于海。这九条河的淇水、漳水、易水、滹沱河名均沿用至今,清水是南运河,沽水是北运河,洹水是安阳河,涞水是拒马河,滱水是唐河,濡水是滦河,以上各河均从天津合流或分流入海。而海河在《水经注》中叫泒河尾。

以上两种说法一是九条河很古老而且已湮废,另一是九条河仍存在,不过历史的河名和现在的河名发生些变化。可见九河之九不是泛指河多,而是实有九河。但是经过漫长的几千年历史,沧海变桑田,如今的天津河流是南运、北运、子牙、大清、永定五河汇流,而这五河的支流众多又不只是九条,所以如今提起这九河下梢,难以认定是哪九条河,也有说“九”为极数,是形容河流众多,比如形容某个地方交通便利,称为“九省通衢”;说龙的儿子多,叫“龙生九子”等等,这样说无非是要突出天津的海河文化、漕运文化。其形成是与历史上黄河三次改道北上,和天津的成陆有关。

两道关指的是钞关和盐关。

“两道关”中的第一关,也就是北大关,即钞关,钞关原叫务关,由户部管理,设在河西务,钞关是专门征收货物税银的机构,当时天津地区漕运发达,进出口货物较多,所以天津的钞关比其它地区的都大,是康熙四年迁到天津的,因在北门外俗称北大关,这座桥当时一天就打开两次,交纳完关税之后,才统一放行来往船只。

“两道关”中的第二关,就是海河关,即盐关,盐关和钞关,都是重要税收部门。长芦盐法志》辑录了雍正二年()至嘉庆十年()间长芦盐法的变革,乾隆三年,掣盐厅就由盐关浮桥上游迁移到盐关浮桥下游,即从三官庙的北面迁移到三官庙的南面,这里的“盐关”乃是盐关浮桥的简称,旧时盐关浮桥除去通行的功能以外还具有关卡的功能,未获掣盐厅核验的盐船是不能通过浮桥的,所以人们有时会把盐关浮桥简称为盐关。搬迁后的盐关厅基本上没有再移动,一直到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事变,海河盐坨地段多被俄、法、意军队占领,并在第二年就将盐坨地辟为租界,强令盐关厅迁出至三岔河口水师营院内,直至民国盐关

“三道浮桥”中的第一道,是指旧时时期南运河上的“钞关浮桥”。

第二道浮桥,是东门外海河上的“盐关浮桥”(俗称“东浮桥”),也就是现在金汤桥。

第三道浮桥有争议,一说是“西沽浮桥”,另一说是北运河上的“窑洼浮桥”。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是个多河道的城市。因为天津的河多、水多,所以桥梁也多。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经说过:“几乎全国的开合桥都集中在天津,这不能不算是天津的一种‘特产’”。

天津河流纵横,最初子牙河、南北运河及海河等主要河流两岸之间的交通往来,主要靠渡船。早年间的西沽是天津城北的风景区,在津门七十二沽中久负盛名。清代天津诗人梅成栋在他的《西沽晚景》、《西沽夜渡》和《西沽即景》等诗篇中如实地描述了早年间西沽一带桃柳拂岸,小桥乱影,茅舍古渡,芦渚弥烟的北国江南水乡风光。

年,康熙皇帝巡游江南。回銮至天津,见西沽附近桃花堤桃花盛开,提御笔作《点绛唇》:“前过浙江,桃花已放,今回銮至津门,复见桃花盛开。调寄《点绛唇》词:‘再见桃花,津门红映依然好。回銮才到,疑似两春报。锦缆仙舟星夜眄,辰晓情缥缈。艳阳时袅,不是重阳老。’”

随着西沽地面的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为维系交通畅通,先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年)在大清河西沽渡口修建西沽浮桥,这是天津兴建的第一座浮桥。当时,历史资料曾有过这样的记载——“制巨舰,贯以铁索,排列水面为浮桥。从此行旅往来如履平地。”据《西沽浮桥碑记》记述,修西沽浮桥“用船一十六只,其长二十有六丈,糜白金二千余两”。西沽浮桥的特点是有船经过则开桥,船过后即闭桥。引桥及搭板也是木结构,以适应每日潮差的变化。到了清光绪年间,大清河干涸,西沽浮桥,也随之废为板桥。

为适应漕运发展的需要,清康熙五十五年(年),在北门外半里、南运河下游建造第二座浮桥钞关浮桥,又称北大关浮桥。

北大关的繁华当年不仅是天津之最,而且在整个北方也是首屈一指。因此才引得康熙、乾隆两代皇帝先后四次驾临北大关。这一带游人终日川流不息,过往人群熙熙攘攘,致使交通不畅,天津道朱纲、盐法道宋师曾遂共同出资捐造了一座浮桥,名曰北浮桥,又称钞关浮桥,也叫北大关浮桥。此后,附近又有6座浮桥先后建成。这使得北大关一带更加繁盛。诗云:“钞关桥上人如骛,商船打鼓马头住。”

雍正八年(年),在东门外半里许海河上游,青州盐运同知孟周衍详请盐院郑禅宝造第三座浮桥盐关浮桥,俗称东浮桥。

过去东门外的渡口人特别多,经常有人掉到海河里,于是在此修建了浮桥,这座桥十分简陋,是用十三条大船连接而成。这地方人多是因为在河岸有大量存盐的盐坨,所以盐官厅也设在这里,盐关浮桥之名就是打这来的。庚子年()八国联军占领天津,这片地方划给了意租界,导致盐坨、盐关厅全部迁走,所以盐关浮桥便称为“东浮桥”了。东浮桥这个名字,一直到今天还有老人在用,但是年轻人很少知道了。

该桥改建钢桥时,又将旧浮桥移至狮子林渡口,改称水梯子浮桥。此后,在天津浮桥不断出现。大约在清乾隆四年(年),又在城东北半里许,居三岔河口之西、南运河下游,修建了院门口浮桥。在同治年间,在院门口浮桥北一里之窑洼,北运河原渡口处又建造了窑洼浮桥,在海河上修建了老龙头浮桥,位于今解放桥附近。年老龙头铁桥建成后拆除。

这些桥均居交通要冲,清代“津门八景”之一的“浮梁驰渡”就是指的这6座浮桥。

(津门保甲图之东门外,红方框为一桥一关,东浮桥和盐关)

第三道浮桥有争议,一说是“西沽浮桥”,另一说是北运河上的“窑洼浮桥”。

(津门保甲图之北门外,中间红方框为一桥一关,北浮桥和钞关。下角红方框之院桥盐院並不列入三道浮桥之数,而窑洼处只是渡口,窑洼浮桥还没建。)

这就是“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的来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6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