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向都城的演变,直接导致天津聚落和城市
北京向都城的演变,直接导致天津聚落和城市的出现
引言
元代,全国实现大统一,蒙古人建大都于燕京,完成了北京向全国政治中心的转化。这就需要大量的经常性漕运满足大都的需要。于是,不仅进一步利用并取直大运河,而且开辟了固定的海上航线。天津地区的中心市镇和周围漕运服务的聚落、仓廒也进一步兴旺起来。
隋炀帝所开的大运河虽然沟通了南北,这条“人”字形的水上通道过分迁远。隋、唐两代所以一直沿用,是因为其政治中心在长安、洛阳。元大都建立后,要将江南物资直接运至大都,这就需要缩短线路,取直渠道。
元初漕运基本沿用旧道。此时黄河已于金明昌五年年改向东南流在淮阴汇淮河入海。运河由长江入淮河后,本来可由黄河西去,但因黄河河槽很高,洪水浩大,舟船易覆难行。漕船只好沿汴水西行,至封丘卸载,转由黄河对岸的中滦站陆运淇门,然后转道御河北上达直沽。这种运输十分不便,大运河取直工程势在必行。
至元年间,著名的水利专家郭守敬开始考虑从江淮直穿鲁西连接运河的方案。至元二十年年首先修通济州河,起点济州今山东济宁,引泗水、汶水南通淮河北至清河。至元二十六年年又用韩仲晖之策,引汶济清,又从清河至临清入御河。连同南段济州河通称为会通河。这样,从江南穿淮河,经鲁西至临清,达直沽以通大都的京杭大运河便最后完成了。
新河道比隋唐运河缩短了多公里。为解决从通州至大都的漕运问题,郭守敬又修白浮堰,引昌平白浮水、一亩泉经瓮山泊入金代闸河达通州,称之为通惠河。这样,从直沽至大都的水运也更便利了。
但是,运河漕运每年最多不过30万石左右,远不能满足大都需要。因此,元朝又开辟了从长江口直到界河的海上运输线。从至元十九年年起,在丞相伯颜的建议下第一次开辟航道。后来,又在至元二十九年年和至元三十年年两次新辟航线,最后选定的航线是:由刘家港入海,至崇明洲、三沙放洋,向东行,入黑水大洋,取成山转西至刘家岛,又至登州沙门岛,于莱州大洋入海界达于直沽以西的杨村码头。
这条线路基本接近今天的北洋航线。元代海运数量很大,至大年间已达万石以上,延祐六年年以后常达万石以上,天历二年年达万石。虽然海上风急浪大,漕船经常覆没,造成很大损失,但毕竟解决了大都的基本需要。
这样一来,地处南北运河交接之地,又是海运登陆地点的直活寨,便兼有内河与海运两用码头的性质。这个在金代已经发展起来的军镇便空前繁荣起来,并成为附近一系列聚落和仓廒的中心。有人根据《三汉沽创立盐场碑记》认为,天津最初聚落起源于盐业,户籍只有高、谢两户,所以元代直沽“只有少量居民”。这种看法是不确切的。
此碑只说明三汊沽盐业发展之始,并不能由此认定整个天津聚落到元代仍然如此萧条。天津聚落起于航运,盐业在金、元两代都还只是从属行业。金代完颜佐和完颜咬住以都统之职驻守于此,安知没有衙属、兵丁、夫役及为这些军事人员服务的一般居民?傅若金《直沽口》诗曰:远漕通诸岛,深流会两河。鸟依沙树少,鱼傍海潮多。转粟春秋入,行舟日夜过。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
这里已经指出,兵民很久就在此居住,其中大部分以漕运转输为生,故懂得江南风习,大半懂得吴歌。元人臧梦麟《直沽谣》亦云:“杂遝逐东入海,归来几人在?纷纷道路觅享衢,笑我蓬门绝冠盖。”这说明当时直沽出海谋生的人很多,这个市镇已街衢通达,户口繁富。此诗又有“一时输粟得官归,杀马椎牛宴闾里”之句,同样说明这个地区已是乡闾繁多,远不止少数盐户。
事实上,天津鞋业很早就有,但发展比航运要晚得多,速度和从业人数在金、元甜期远不能与航运业相比。当然,从元初到元代中后期,直沽寨有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但不能说明自元代才开始形成以直沽为中心的居民聚落。这个聚落很可能在宋已经存在,在金代已成为重要军镇,只是到元代随着大都的建立和大量漕运物资的吞吐,这里才显示出空前的繁荣。
元代海运兴起以前,内河运输船只一般停泊在今南仓、北仓、丁字沽一带。海运兴起以后,因海船巨大,需停泊在吃水更深的海河,三汊口以东地区便迅速发展起来。
《天津县志》卷二五载:“直沽在城指明城东三汊河南,海河起处,金以完颜佐为都统戍其地,名直沽寨,元至元二十五年年增置直沽寨运米仓。”延祐三年年元改直沽为海津镇,设镇抚使,驻重兵戍守。海漕接运厅和临清万户府也设在这里。这时的海津镇已相当繁华,不仅有众多的官员、兵丁、衙属,而且有许多运夫、船户、渔民、盐户,并分别在直沽和大直沽建祭祀海神的天妃宫。
据《天津县志》载,大直沽的天妃宫建于延祐年间,泰定年间遭受火灾。泰定三年年在直沽另建新庙,这就是现存于天津旧城东门外的天妃宫。目前现存的中殿和后殿虽然是明、清改建,而中殿遗址为元代遗物。元代两座天妃宫是十分热闹的地方。《天津府志》卷三九载元人张翥《代祀天妃庙次直沽作》诗曰:晓日三汊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奠毕,喜色满宫袍。
可见,当时三汊口一带高帆长桅,密集河中,人烟稠密,十分兴旺,不仅普通船民来天妃宫祭祀,祈保平安,朝廷还常派使臣自大都来此专祭。元代留下了不少关于直沽和三汊口的诗文,足见此处不仅有一般军事官员驻守,也成为其他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经常过往之地。
此时,在天津地区为储存漕粮设大量仓廒。这些粮仓大体分3组,一组在三汊口附近;一组在今南仓北仓一带;另一组就是间西务的十四仓。十四仓位于今河西务北约6公里处,遗址至今清晰可辨。如果说金、元是天津城市的莫基阶段,那么,明代便是天津城市正式形成和长足发展的时期。
明初建都南京,永乐时为对付北方蒙古族残余势力又迁北京。这时北京不仅是都城,而且处于边防前哨,行政和军事需要的漕粮、物资数量更大,河、海两运漕粮经由天津的数量急剧增长。永乐十五年年即达余万石,后来有所下降,宣德中期再次上升到万石以上,宜德七年年最高达到万石《明实录》。
正统、景泰、天顺年间一般都在万石以上。成化年间大都在万石左右,后期同样达到万石。直到明末,大体保持了这个水平。除漕运粮外,由于明代北京城垣和宫室的大规模修建,木材和砖瓦也大量自南方采集经天津转运到北京。
此外,食盐、杂货和军用物资运输量也十分庞大。在这种情况下,天津城市建设势在必行,永乐二年年设天津卫,永乐三年年建左卫,开始修天津卫城,并在城北造露囤1所。永乐四年年改青州左卫为天津右卫天津历史所:《天津史大事记》。弘治四年年用砖包城。
据《天津县志》载,天津城“城垣九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开四门,门皆有楼,北门正临渡口,常有官员过往,故较其他门修得更好。明朝在天津设都指挥使,以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金事正四品、正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等高级官员来管理。
宣德年间,户部又设分司于天津,并有大量官兵驻守。明代的行政官吏和军人都带家属,随着官、军两籍的不断迁入,人口骤然增加。明朝还迁移户口充实京畿。天津为京东第一大城市,同样迁来大量人口。到明末,这个城市远远超过了一般州镇。成为北京在经济上首要的辅助城市。
人清以后,天津升卫为州,尔后又改州为府,辖天津、静海、青县、南皮、盐山、庆云、沧州等6县1州,还有许多中央派出机构也设在这里。尤其是随着北京人口急剧增长和中央机构的迅速膨胀,清政府的许多军事、经济机构都设在天津,这一来是为分担北京的压力,二来也由于天津已发展为北京真正的姊妹城市,特别是在经济上,已不是简单的转输枢纽,而真正成为北京的辅助城镇。
清廷的水师营、长芦巡盐御史等都设在这里。天津冠盖云集,成为官僚、富豪麇集之地。据《津门保甲图说》不完全统计,仅城区和四郊就有户,人口,还不包括驻军。
结语
随着封建经济的衰落和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清朝中期后,天津城市性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时的天津不仅辅助北京,在某些方面还与北京并驾齐驱,甚至超过了北京。从以上历史过程可以看出,天津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北京的形势变化。
古代的北京军镇促使大运河修通和天津水运枢纽形成;北京向都城的演变,又直接导致天津聚落和城市的出现。天津的每一个历史脚印,都记载了北京对它的深刻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北京这个封建都城的存在,也就没有天津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