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隆庆开关到裁弯取直,一文说透海
#读楼#
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让每个天津人的心中,对海河都充满无限的眷念。从小学的地理课本上,就告诉我们:海河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一条河流,与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齐名。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推敲,却发现这有个很大的思维盲区。按照流域面积来算,海河流域面积32万平方公里,在中国排第六;可如果按照长度来算,从三岔河口到大沽口入海,总长度只有73公里。要是按长度排名,海河进不了中国河流排行榜的TOP。
不过大家别失望,因为广义上的海河,指的是“海河水系”。这个水系是由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五大支流和一个小支流北运河共同组成的,所以从山西长治的源头算,海河的长度达到了公里,这个长度能够进入中国河流的前二十名。而从三岔河口到大沽口这一段的73公里,准确地说应称作“海河干流”。
▲海河流域图
从32万平方公里的流域到仅有73公里的干流,我们不用看地图就可想而知,海河流域是个典型的蒲扇形结构。五千年来,发源自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的河流在天津汇聚,并经过海河干流入海,带来的泥沙逐渐沉积,由此形成了肥沃的华北平原。同时,由于天性爱捣乱的黄河数次改道,抢夺海河作为入海口,也助力了天津及华北平原的形成。
地处“九河下梢天津卫”的海河干流,北宋时称为界河,亦称直沽河、大沽河、沽水、沽河等等。而“海河“之名,最早见于明万历四十一年,著名农学家徐光启的《粪壅规则》中,直到清康熙中叶,界河、直沽河等各种称呼才被“海河”所统一替代。
▲徐光启《粪壅规则》手迹
虽然短小,但是精悍。海河在历史如此有名,靠的不是长度,而是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首先,海河所在的华北,是中国历史上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交汇的地带,这里记载了半部中国史。而河流,除了农耕的意义之外,就是古代的高速公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从李世民远征高丽开始,挖掘和疏浚运河,就是要建设一个强大的交通运输网。再之后,京杭大运河的正式开通,意味着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到海河流域的联通,靠着这条生命线,才让皇权之下的中华帝国延续了七百余年的香火。
▲描绘大运河盛景的“潞河督运图”
不过,京杭大运河在天津,走得是南运河和北运河,海河干流并没有参与其中。那海河的江湖地位来自何处呢?要想搞清楚这一点,还要从当年的“禁海”说起。早在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就是常态,“当舟行风信有时,自浙西至京师,不过旬日而已”。海运的运量大、速度快、成本低,很快成了元代南粮北运的主要途径,而大运河仅仅居于次要地位。等到了朱元璋的洪武时期,由于大明朝廷刚刚站稳脚跟,而海防线上倭患一直未绝,为了防备沿海奸民与倭寇勾结,朱元璋便敕令“片板不得下海”,从此断绝了海运的可能。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年,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开通海外贸易,因此时的年号为隆庆元年,所以史称“隆庆开关”。从此,中华帝国加入到全球的经济互动之中,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的陶瓷、茶叶也远销欧洲,所以也有学者认为: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之年。
到了清朝初年,朝廷又实行了短期的海禁,漕粮再次回归到了大运河上。不过,到了嘉庆八年(年),黄河封丘的衡家楼段决口,漕运受阻。嘉庆皇帝下令,商议漕粮转海运的可行性。不过这一讨论,就旷日持久地论了半个世纪。
支持海运的官员认为海运的运量大、速度快,比河运效率高、成本低,花费只需河运的十分之三四。而反对海运的官员一样提了很多理由,但真正的原因还是不愿意放弃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这场无休无止的讨论一直把嘉庆皇帝熬死,道光皇帝继任后,依旧是没完没了的争论。但此时,朝廷面临的问题已经分外严峻了。道光年间,京师储备粮只有万石,不到乾隆年间的一半。这意味着一旦漕运出了问题,京师一定粮荒,而国本就将为之动摇。
▲漕粮海运图
果然,道光四年,黄河高家堰段决口,导致高邮清江浦段运河受阻,北京果然出现了粮食供应危机,情急之下,道光皇帝下令首次试行漕粮海运。此次试行雇佣了一千多艘商船,将苏、松、常、镇、太“四府一州”的漕粮,从松江北运到天津,然后返回再运一次,共运送漕粮一百六十余万石,耗银一百四十余万两,其速度之快、费用之省、运输之顺利,远超清廷预期。然而,随着淤塞河道逐渐通畅,利益集团又将漕运扳回到河运的轨道上。在道光皇帝看来,“海运乃权益之计”。到了咸丰皇帝即位,海运漕运的争论和较力依旧在继续……当政者无法决断势力和利益再分配,朝代兴旺的内因就能看出一二了。
当内部缺乏足够的改革动力,外部因素就会成为转变历史的关键——此刻,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年,太平军占领了南京、扬州、镇江,直接切断了南北漕运通道,“粮道断绝,京师震动”,“京城米价八十余文一斤,油盐柴炭,贵不待言”。咸丰三年(年)十月末,京城米粮已断绝三月之久,形势万分危急!在这种情况下,再没有人反对漕粮海运了。清廷下令浙江全省以及苏、松、常、镇、太的漕粮一律走海运,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漕粮,按照每石一两三钱的价格折成白银,转运京城或就地充当军饷。自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漕运制度为之一变。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年,黄河第六次决口改道,冲毁运河堤岸,黄泥漫灌河道。大运河短期内难以恢复,漕粮海运遂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此,自从公元前年始凿、公元年开始全面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彻底被放弃。历史的必然往往是偶然的叠加,比如年英法联军冲进大沽口签订《天津条约》,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签订《北京条约》,而天津也正式开埠。从此,大清朝的气数将尽,而中国的殖民时代正式开始,海河也就具有了全新的历史意义。
▲海河紫竹林码头
在时断时续的海运初期,海船从大沽口而入,只能行驶到葛沽一带,必须卸货换船。因为从咸水沽开始到三岔河口,海河婉转曲折,河道淤浅,不利大船航行。而天津开埠后,随着口岸贸易的开放,外国的蒸汽铁船大批从海外驶来,却不能直达天津紫竹林码头,只得在辛庄的白塘口临时停泊。货物不得不由驳船往来各个租界,货主苦不堪言。年,天津海关税务司徳璀琳建议海河“裁弯取直”,由于费用较大遭到官员抵制而搁浅。年,徳璀琳再次向李鸿章建议对海河进行航道勘测,并拟出疏浚计划,李鸿章同意了,但依旧遭到地方官员和民众的抵制。年,直隶总督王文韶上书光绪皇帝,阐述了治理海河的必要性及面临的一些困难,光绪皇帝朱批“知道了”,算是同意了王文韶的奏请。
鉴于海河疏浚形势紧迫,年,直隶总督王文韶协调外国工程师拟定疏浚计划,随后与英法领事、洋行总会主席成立了海河工程局,共同筹划疏浚海河。而海河工程局,就是今天的超大型央企、位居世界强企业第78位的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公司的前身。换句话说,中交集团是因疏浚海河而来,所以,中交与海河有着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年,海河工程局
引进中国第一艘耙吸船“快利”号
除了疏浚海河,在20世纪上半叶,海河工程局还从从年~年,先后六次对海河进行了“裁弯取直”,这是海河工程局早期进行的最浩大的工程。年10月21日,海河工程局对海河进行了第一次“裁弯取直”。这次裁弯起于挂甲寺,止于杨庄,全长米,削除了天津湾、火柴厂湾与东河区湾。此次裁弯实际缩短海河航道米。天津原有的小孙庄和大孙庄同在河东,由于海河被取直,小孙庄依然留在河东,而大孙庄却划到了河西,现在的地名成了“挂甲寺”。这次工程结束后,马上开始了第二次裁弯,自下河圈起到何家庄(今属于津南区与河西区交界),削除了两道急弯。年9月工程结束,海河的长度缩短米。年9月,海河工程局开始第三次裁弯取直,自杨家场起到辛庄止,削除了海河上妨碍航行最严重的三个河湾,海河航道缩短了米。
购置中国第一艘链斗挖泥船“北河”号
年4月9日,第四次裁弯取直从大赵北庄开始至东泥沽止,为期两年的工程缩短河道米。今天我们都熟悉的咸水沽海河故道公园,就是这次被裁掉的那一段。年的第五次裁弯取直,也被称作“三岔口裁弯”。原来三岔河口位于狮子林桥一带,这次裁弯使三岔河口挪到了现在的金钢桥处,而原来在海河左岸的望海楼教堂,也被划到了海河右岸。
▲裁弯取直前的三岔口河道
▼裁弯取直中的三岔口,望海楼到了河道右岸
年,海河工程局进行了第六次裁弯,亦称之“灰堆裁弯”。这次裁弯工程起于下河圈,止于芦庄。应该说,海河工程局的成立和海河的裁弯取直,对于天津,对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都具有决定性的非凡意义。没有海河工程局和裁弯取直,就没有海河干流的历史意义;没有海河干流,中国的近代史就将被重新改写。而天津作为中国北方最早的民族工业发源地、对外商贸的集散地、对外开放的展示地、新文化运动的萌芽地,海河都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到了二十一世纪,海河迎来了它的第三次“觉醒时代”。新世纪的海河改造,我们每一位天津人都亲身经历并有目共睹,今天,海河这条母亲河,已经以最美的容颜,成为中国最美的景观中轴线,也是中国流经城市中心最美的一道风景线。这道风景线,流淌的不仅仅是半部中国近代史,而且也是中国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开放走向融合的缩影。尽管它只有区区73公里,但却是历史发展的主轴,所以我们都应该为它而庆幸,为它而喝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