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突围第1章奔腾珠江,潮涌春天的故事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就够了 https://m-mip.39.net/pf/mipso_4784103.html

年的早春,寒意料峭。我履着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蜿蜒铁轨,自北向南,踏上这片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率先创造世界奇迹的地方。

几年间,品尝正宗粤菜,“咀嚼”食在广东的内涵;游历于岭南一些乡镇,体验着浓浓的粤域风情;“触摸”十万年之久的“马坝人”遗址,浸润两千多年历史演变沉淀下来的岭南精神;驻足在拱北海关、奔驰在深南大道——体验着广东秉承珠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广博胸怀……

一度,站在珠江入海口处。在这条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松花江、辽河并称中国七大江河的中国南方最大河系岸边,舞动万千思绪。

数次,从白云机场的上空俯瞰,逡巡矗立在这片沃土上随处可见的辉煌及迸发的生机与活力:高楼大厦林立,企业工厂密布,繁忙的码头巨轮扬帆,京珠高速车流如织……

,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岁。30而立,亦是壮志满怀的年龄。

年,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高擎改革大旗,揭开开放发展的新一页。中国,这个醒来的“东方睡狮”,在败落百年之后,重新以大国姿态走向世界。从咿呀学语中蹒跚起步,抢得开放风气之先,南粤大地迈开了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步。一场亘古未有的大变革、大开放,一种积蓄已久的力量瞬间爆发。乘着改革春风的珠三角,一路走过发展的层层叠嶂,引领中国经济的列车轰隆隆向前:以她4‰的面积,创造了全国10%的生产总值;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的速度,创造了世界的神奇。

30年日月轮回,中国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沧海换桑田。

“浪花淘尽英雄”,却淘不去珠江两岸的历史场景。在凝聚了数千年历史的“鱼米之乡”,我追溯30年走过的风风雨雨,梳理祖国南大门旧日沧桑,倾听珠江流域经济脉动的强音。思索、观察着中国改革开放前进步伐中更替、演进的经济发展格局。

千年黄金水道上的变迁

广袤博大的中国地域,天地纵横,气象万千。绵延起伏的南岭山脉,出云南,入贵州,再折向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福建等省边界直达于海。一路奔走间,山体雄浑、岭岭相接,而“五岭”的横向构造带山脉筑起了一道天然屏障,无情地阻隔了岭南地区与北方中原的交通。

远古珠江

公元前年,秦始皇继统一北方六国后,在今广东境内设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并举三年之功劈山凿渠修建了贯通湘江与漓江的水道——灵渠。一个因军事需要而兴建的古代水利工程,奇妙地把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从此,二者连为一体。中国经济、贸易和文化往来的国家内循环系统开始建立,岭南地区也被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

流域面积40多万平方公里的珠江,既没有长江的大喜大怒,也没有黄河的怪癖暴虐,更没有黑龙江的浩荡内敛。但它大开门户、大吐大纳——源出于云南曲靖的西江,与游走于江西的北江、东江,浩浩荡荡向南涌动。在这片“蛮夷之地”的沃野上,又呈扇面形分为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等八大江门,一路奔腾,注入一片湛蓝而广阔的南中国海。

唐代在今广东、广西建置岭南道。宋淳化四年(年)更名广南道。元代设广东道。明设广东道宣慰使司,后改为广东布政使司。清代设广东省相沿至今。

《史记》、《汉书·地理志》记载,早在汉代中原地域借助张骞通西域打通陆上丝绸之路之前,远在百越之地的广东就已与外洋诸国沟通了商业往来。西汉初年,在当时还没有指南针,也不懂使用风帆的情况下,汉武帝派使者从广州出发。靠手摇桨橹的小船,开辟了一条千古通行的海路——经过东南亚,横越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的东南部,抵达斯里兰卡……

水纳百川聚拢而来,不择曲折挥洒而去。

黄金水道

“咸淡水交汇”的珠江地域,虽远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心,却与外来海洋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在文天祥留下千古绝唱的珠江口伶仃洋,自古而来,就是中国连接世界的一条最有活力和价值的黄金水道。

年6月9日,一个石破天惊的考古发现,开启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远早于中原陆上丝绸之路最原始的物证之门。这一天,在广州市区内一座名叫象岗的小山上突然挖掘出秦末汉初第一代南粤王赵佗孙子赵昧的陵墓。那些价值连城的陪葬文物竟是舶来品,铁证如山地证明西汉南越国已经有了频繁兴盛的海外交通贸易。

年,第三次来到广州,满载吨东方商品的瑞典东印度公司商船“歌德堡号”返航。不幸的是,在瑞典哥德堡港外大约米处沉没。年7月18日上午,跨越了年历史和10多海里航程,历经9个多月的瑞典仿古木船“哥德堡号”,缓缓地停在了南沙码头上。掀起两地经贸、文化、旅游交流合作的新高潮。

年12月22日11时30分,“南海一号”沉船在广东阳江海面整体出水。震惊世界。经过专家最终鉴定,这艘造于南宋时期的古船是从珠江口出发的。船上的大批瓷器中有些甚至是国外客户的定制品,或可算作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的“来样加工”。

无论是二百多年的哥德堡号,还是八百年历史的“南海一号”,抑或目前保存在广州市内各地的二十多处“海上丝绸之路”遗址。都有力的佐证了中西文化最早的交流始于南粤,且千百年来从未间断。

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成“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载着30多个国家的40多位学者和记者的“和平之舟”,从威尼斯起航到达黄埔港区附近的庙头村,对南海神庙的古建筑、古碑刻、古木码头、铜鼓等进行综合性考察。该团负责人迪安说:“南海神庙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它表明海上丝路发端于广州,南海神保护着出海远航的人们”。并以此公布考察结论于世界。

文明冲撞

滔滔珠江,哺育了这块丰腴的土地。因临海而作,这里产生了与中原大地农耕文明差异较大的海洋文明。

自汉唐以来,珠江两岸许多蛮荒之地逐渐被商埠、码头、墟市和集镇替代。而在西江、北江与东江的三江汇流处,一个以当时广东四大名镇的广州→佛山→陈村→石龙为横轴,以广州→澳门为纵轴的T字型商贸网络的城市群落迅速崛起。

年,明朝万历十年。虎门的北栅村人陈益历尽千辛万苦,从安南国(今越南)引进了一种粗生高产的旱粮作物番薯,改变了南方长期以来单一的粮食种植结构。就在华夏还在农耕文明踽踽前行的进程中,在地球的另一端,饱受海洋浸淫又经历文艺复兴洗礼的西方思想文化的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因航海业的发达与随后工业革命的勃兴,正呈现出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并改变着世界格局。

终于,东方农耕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迎来一次骤烈的冲撞。

彼时,一位叫利玛窦的西方文明使者携来第一张世界地图,并首次将中国的《四书》译为拉丁文。年,西方派往中国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抵达广州。在华27年,他首次把《圣经》全译为中文并予以出版,同时也把《三字经》、《大学》等中国典籍翻译成英文介绍到西方;编纂第一部《华英字典》;创办第一份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兴办“英华书院”;同时,先后在澳门和广州开设眼科医馆,首创医药传教之方式。成为当之无愧的近代中西文化传播的先驱者。

公元15世纪前后,地理大发现开始把这个星球上的各个国家带入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因缘际会,珠江流域顺理成章成为西学东渐的首选登陆地,并由此引发中西方文化、观念、思想的激荡与融合。

悲壮珠江

珠江的历史,是厚重的,亦是悲壮的。

怀着对东方黄金和香料的觊觎与渴求,英国勋爵马嘎尔尼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在公元年出现在珠江口对面的伶仃洋面。企图促成乾隆王朝与大英帝国互派使节,签订两国贸易协定。

不幸的是,一个小小的礼仪之争让历史朝着另外一个方向走去。

清王朝以君临天下的傲慢坚持行三跪九叩之礼,英国则坚持单膝跪地亲吻国王之手……争执从8月12日一直持续至9月10日,英王终于失去耐心,两国正常贸易暂时搁浅了。

今天,当我们徜徉于广州仁济路、衫木栏路等极为普通的街道,再向南直达珠江岸边,很难想象这就是多年声名显赫、盛极一时的广州十三洋行——清代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

十三洋行是乾隆狭隘思想的产物,只是清政府为了限制洋人与内地贸易往来的关卡,但客观上却给珠江三角洲营造了一个重商的环境:中国内地的丝绸、茶叶、香料、大黄沿着珠江水道运至广州,然后飘洋出海;而形形色色的西洋货品也通过洋行,转卖至中国内地,密如蛛网的珠江水道为其提供了天然的交通便利……开初,中国凭借自己的特色商品,一度赚足了洋人的真金白银。当英国人惊觉白银危机之后,开始在印度大面积种植鸦片,并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把一箱箱鸦片贩运至中国赚取白银——正是这样一个英国、印度、中国的“三角贸易”,最终导致爆发了一场“鸦片战争”。中国,从此步入了百年动荡的近代史门槛……整整延续了多年历史的十三洋行,直到年毁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之中!

英王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清王朝的这扇大门。

这是一个永远回荡在珠江两岸,永远令中国人揪心之痛的声音。年,继中日甲午海战惨败之后,大清国朝臣被迫同英联邦远征军首领一道登上了深圳山头:“以深圳河为界,凡河水漫到的地方,皆为我大英帝国的疆土……”深圳河以南陆地,以及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个岛屿,共计平方公里的领土就这样“租”给了英国人,一“租”就是99年……

珠江,目睹并见证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不铮的历史事实。

风潮激荡

珠江呜咽,既奔流着无尽的屈辱与悲怆,更迫切企盼着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中华腾飞!

20世纪初,为实现“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的理想,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要在广州建设一个“南方大港”,并发展贯通中南、西南的水陆交通,使之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出海口和世界良港。

斯地也奇,男儿有志。在近一个多世纪的流光转世中,这里与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一代又一代最先觉醒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图强报国,在珠江两岸上演了多彩多姿的历史活剧,更于当今挟世界改革之潮流,开启了一个高蹈宏阔的中华新时代……

历史,不是“如果”链,而是一条因果相涌的长河。东西南北中,幸运之神,终于在二十世纪的后二十年眷顾了这片土地。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华大地上走出了一位世纪伟人——邓小平。

他首先选择这片热土,作为中华民族巨龙腾飞的出发地。于是,改革开放这一深刻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壮丽诗篇,就在这里落下了最初的一笔。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中国改革开放大幕一经拉开,文化碰撞、兼容并蓄、观念标新、开放融和……整个珠江三角洲沸腾了——犹如春笋要破土、种子要发芽、农夫要耕耘、大地要回春……

珠江流域,风潮激荡。

开启国门:迎接八面来风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显然,20世纪70年代末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十年浩劫的中国,拖着一条沉重的尾巴走到了生死抉择的十字路口。国家要发展,经济要腾飞。但百业待举,出路在哪里?乍暖还寒中,中国的巨轮,该驶向何方?

寒冰解冻

年1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时任广东省委第二书记的习仲勋大胆进言:希望中央允许广东在香港设立办事处,凡是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等方面的经济业务,授权广东决断处理,以减少不必要的层次和手续。

广东省的“当家人”在祈盼,祈盼来自中央决策层强有力的支持;南粤大地民众在祈盼,祈盼一个历史春天的到来!

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敲碎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坚冰。历史的巨轮校正了经济发展的航线,行将驶向广阔的海洋。

年1月,一份关于港商要求回家乡广州办厂的来信摘报送到了邓小平办公桌上,引起了邓小平的注意。

历经三落三起、饱览中国革命和建设波峰浪谷的一代伟人,眼光穿透历史的迷雾,投向广阔的国际社会。他批示说:“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这是一个信号,表明中国的决策者已经下定了打开祖国南大门的决心。就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天,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和交通部的报告,决定在蛇口创办出口工业区。

开启国门,国门开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如何尽快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找到一条快速发展经济的捷径?这是邓小平当时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

从年到年,邓小平频频出访,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思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在他头脑中日渐清晰。亲眼见识了“什么是现代化”的邓小平,以他洪钟大吕般的声音告诫国人:“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年4月,国家计委和外贸部组织考察组,赴香港、澳门实地考察。回到北京后,考察组给中央写出一份《港澳经济考察报告》,提出把毗邻港澳的广东宝安、珠海划成出口基地,力争经过三五年,把两地建设成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港澳客人的游览区。5月初,中国政府考察团出访西欧五国。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成就和经验,深深触动了国务院副总理古牧及考察团的每一个成员。

突破旧框架、改变旧模式的渴望在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断酝酿、积聚。选择哪里率先对外开放?深思、熟虑、比较、权衡……邓小平终于下了大决心:广东、福建可以更开放一些,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

年春天,中央确定广东建设经济特区。随后,深圳、珠海、汕头在中国和世界舞台上闪亮登场。

沿海惊涛

春回南粤,珠江水暖。

年春,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广东以后,改革的重剑从农村指向城市。以办好经济特区和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为核心内容的改革飓风迅速卷过大江南北……3月26日~4月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联合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决定沿着中国公里大陆海岸线逶迤排开,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港口城市,从而形成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经济带——掀起了继创办经济特区之后对外开放的第一波高潮。

“经济特区”的出现,向世界表明,中国办的是在经济领域多方面进行改革试验的特区,不是一般的出口加工区;是吸取海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为社会主义所用的经济特区,不是全盘西化的政治特区。

对外开放,迅速成了响彻中华大地的发展强音!

年1月25日至31日,国务院专门召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座谈会,对改革开放大局审时度势,明确提出将这三个“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要求逐步形成贸~工~农型的产业结构,建立以外向型为主的经济,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由此,掀起了对外开放的第二波高潮。

年春,中央确立海南建省办大特区;其后,开发和开放浦东新区,以上海为龙头激活长江流域一江春水,拉动中部腾飞;开发大西北地区;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参与东北亚经济圈;发展与欧盟等西方国家的经贸关系——掀起了对外开放的第三波高潮。

4年后,面对人们的思想再一次出现困惑,国家前进的步伐有可能慢下来的隐忧。年1月18日至2月21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到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视察,对有关改革开放的政策和理论做了系统阐述。

在珠江冰箱厂,邓小平听说这个乡镇企业小厂在7年间,产量增加了16倍,排名全国第一,并出口到东南亚一些国家时,他高兴地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发展,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那个春天里,天空显得特别开阔,生命力显得特别旺盛。

2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改革的胆子再大一点》。接下来的3月立即涌起了浓浓的春意。国务院批准海南吸收外资开发洋浦经济开发区;批准设立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放黑河,绥芬河,珲春,满洲里四个边境城市。北京首次向海内外出让土地使用权。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作为中国开放度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投入运营。

至此,由东向西,由南往北,以点及面,从沿海到沿边到内陆,中国面向海洋文明的桥头堡基本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扇面形辐射的全面开放大格局。这是中华民族历经百年屈辱痛定思痛之后,以前无古人的气魄和延揽八方的胸襟,开始面向世界拥抱世界!

与世界共舞,中国的春天——真的来了。

万古珠江,中流击水

水涌珠江的滚滚春潮,势不可挡。

改革开放,历史选择了广东,给了广东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如火如荼的珠江三角洲,因开放而兴;因改革而盛。同时,也改变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格局。

龙门陡开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当邓小平同志的这句名言为国人耳熟能详时,广东人被压抑却又深入骨髓的追求财富的冲动,早已躁动着、翻腾着,催促着他们奋起直追。天时地利人和达致一个新的平衡,于是迅速崛起了一个阵容庞大的民营经济群体。

犹如一声春雷,震撼了整个神州大地。一时间,群雄并起,龙腾虎跃。

年,成就了无数人的希望和抱负的元年。有学者称:这一年,是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1月24日,邓小平登上深圳国商大厦的楼顶俯瞰全景。王石正好骑着自行车从下面经过,楼下拥挤、喧闹而激动的人群忽然使王石心里喊出一个声音:“干大事业的时候到了!”5月份,“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成立,这就是万科的前身。而3年前的年,这里人口不足3万,面积仅3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米不到的“猪仔街”,仅有的一幢五层楼房。30年后,作为“窗口”“试验田”的深圳只用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创造了沧海桑田式的奇迹:GDP达到亿元人民币用了18年,达到0亿元用了5年,而突破0亿元仅用了2年时间。

也是在这一年,珠江三条重要干流汇合之处的三水县(今佛山市三水区),酒厂厂长李经纬喝到了一瓶易拉罐装的可口可乐,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喝到这种饮料。一个念头在他的心里募然产生了,他要搞一种运动型饮料。他第一次提出用易拉罐进行饮料包装,他设计了非常另类的产品商标,并给这种饮料起了个很响亮的名字,叫“健力宝”。紧随其后,中国饮料市场的春天降临:脑白金,生命一号,王老吉,等无数饮料、食品、保健品厂,“珠江水”和“广东粮”占领全国市场的时代到来了……

改革,筛选、磨砺、缔造着一批又一批创业者。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的李东生,在惠州一个简陋的农机仓库开辟自己的工厂,这便是日后赫赫有名的家电公司TCL;在顺德荣桂镇,只有小学四年级学历的潘宁,用铁锤、手锉等十分简陋的工具,打造出了中国第一台双开门电冰箱。年10月,珠江冰箱厂成立,冰箱品牌是“容声”。

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一大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从珠江三角洲出发,登上全国的改革大舞台。一时间,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广东人务实求新的精神,得以淋漓尽致地挥洒。

江鲫飞跃

开风气之先、踞大潮之巅。广东,义无返顾地踏上了先行之路,用智慧、勇气和担当,挣脱束缚,打破樊篱,杀出改革开放的血路。

年秋,广东省确立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由此,拉开了中国市场化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经济圈帷幕。从城市到乡村,从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到号称“四小虎”的东莞、中山、南海、顺德,从珠江三角洲到粤东、粤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广东17.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时间,风起云涌。从“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前店后厂,到“一镇一品,一镇数品”的专业经济形态,再到“园镇互动,滚动式发展”的园区经济形态……世世代代躬耕陇亩的农民们怀着一股从没有过的强烈致富冲动,洗脚上田。一波又一波强劲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洪流,一股汹涌澎湃创造未来的社会变革大潮势不可挡。

中国的改革开放,珠三角的勇闯新路,既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也前所未有地激发了劳动、创造的蓬勃生机。正是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事业,推动了广东成功实现从落后农业省份到经济强省的转变,完成了先行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历程。年起,经济总量连续23年位居全国首位。GDP占全国1/8,税收占1/7,外贸出口占1/3,累计吸收外资占1/4,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元,相继赶超了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地区,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

充分发挥地处太平洋海上交通要道,毗邻港澳、面向东南亚、背靠珠三角和泛珠三角腹地这样独特的经济地缘优势,广东担当起内地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门户”和“通道”,也成为世界经济进入国内的重要“桥头堡”和“跳板”,在国际经济国内化、国内经济国际化中发挥“节点”作用。呈现跨越式、立体型、全方位展开的大格局。

——发仞于“三来一补”、以吸引外资为主要手段快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乡镇工业,通过不断地调整、合并、重组、改制、扩大生产规模,最终形成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格局,积极融入跨国大公司的供应链,成为国际性对外加工基地。

——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肩负改革开放试验场、排头兵使命,敢为天下先,通过不断地探索、突破、进取、开拓获取成功经验。

——以广州中心城市为依托,搞活国有经济辐射周边地区,激励民营经济围绕城市生活拓展相关服务产业;同时以商贸流通业为契机,逐步迈入加工型、科技型等第二产业。

——因地利之便,散布在九龙的成千上万家中小企业迅速搬迁到了珠江三角洲上游地区,凭借香港、澳门资本、技术、管理的带动,沿着珠江、珠三角地区聚集起两大高科技产业带:珠江东岸以广州、深圳、东莞为龙头形成“电子信息产业走廊”;珠江西岸则由顺德、广州、南海、中山等组成“电子机械产业带”。两大产业走廊当之无愧地被称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迈向世界的“火车头”。而香港则依托中国大陆腹地的支持,也变得愈加繁华、富裕起来。

珠三角,因这些量变而获得质变,因全新的内涵形成国际竞争力。汽车、船舶、石化、IT、装备工业等重化工、高新产业,开始替代“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在广东制造业中唱主角,挑大梁。

时序演进30年后的今天,美国人从太空卫星上鸟瞰时惊讶地发现了一个奇迹:香港、澳门、广州、珠海、中山、深圳连成一片庞大的城市群落,是灯火最为璀璨亮丽的一道风景。

打通动脉

珠三角,扮演着探路人和排头兵的角色,且义无反顾突破一个又一个禁区,成就了广东的发展奇迹,虽然经历了开路者的艰辛,但也品尝到了“头啖汤”的甘甜。

“路通财通”、“桥通财通”,这在今天已成为人所皆知的常识。然而,当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水网密佈,河流、湖泊纵横交错。当年,从广州前往珠海、澳门不足公里路程,却需摆渡五、六个渡口,耗费上七、八个小时。

对此,广东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即提出:“地方办路,集资修桥”,“以桥养桥,借款还贷”等口号,率先打破了公路建设由国家投资的一统体制。随之而来、以电养电、以水养水,发展到以桥养桥,通讯也是以通讯养通讯。

一过桥就收费。这个措施出台的时候,曾经遇到各种非议,好多人不理解,在路上行车要交费,在中国是没有的,开始实行的时候,反对之声很大,诽谤之声很大,议论很大,广东义无反顾。

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谁投资、谁受益。珠江三角洲飞架座座桥梁,广东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日千里。

“瓶颈”打通了,“血脉”畅通了,广东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于是走进了一片新天地。

这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大动脉涌流的乐章:珠三角大地,一条条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蜿蜒伸展,一座座巍峨长桥凌空飞架……仅年短短一年,即有三洪奇大桥、细滘大桥、沙口大桥和容奇大桥先后落成通车。这是一道蔚为壮观的一道风景线:昼夜奔驰在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上、巍峨长桥上的,是一列列集装箱车群、货柜车群、大卡车车群……

创新的模式,使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成为全国基础设施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也使珠三角的发展优势获得质的飞跃。

路通、货通、财通。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改革利剑

有人说,深圳的每一个毛孔,都澎湃着改革的动力。移民城市的禀赋,深圳人敢闯敢试的性格,处处流淌着思变求新的血液——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开创前辈人所从没干过的事业。

30年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深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大胆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率先在众多方面、众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创造了多项全国改革之最和“现代奇迹”——率先成立全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率先实行统一的所得税税率;率先引进外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奏响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序曲;率先推行招聘录用、竞争上岗、合同用工,开启了劳动力商品化的先河;率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打开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一条新路;率先建立和完善政府、单位、个人共担责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覆盖户籍和非户籍员工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为全国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积累了经验;率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执行力和行政效率,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负责任、有权威、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方面作出了探索;率先大胆“引进来”、“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与合作,为全面推进与国际经济接轨创造了经验……

建筑业的高速度和高效率,逼出了一个“原材料市场”:传统的天经地义的由国家统一调拨、建材部门专营的“一统江山”局面最先在深圳被打破了,钢材、水泥、木材等原材料都可以在市场上公开出售、自由贸易、拍板成交。在当时深圳有一句极时髦的口头禅是“不找市长找市场”。国营、集体、个体、合资、独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百万劳动大军有如一波波狂涛叠浪涌入深圳,逼出了一个“劳务市场”:用工制度的改革彻底砸碎了“铁饭碗”,合同工、季节工、临时工一齐上;实行双向选择,老板有权“炒”职工的“鱿鱼”,职工也可以“炒”老板的“鱿鱼”……在深圳,一次分配定终身最先成为明日黄花。

当全国很多城市都在大建所谓“菜篮子”基地时,他们建了一座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最大的农产品市场,用市场的办法彻底解决了城市副食品供应问题;当全国很多城市正在毁旧城、造新城,根本没想起所谓城市文化时,他们开始建设了富有特色的旅游城,不仅有锦绣中华,还有欢乐谷、文化山;当全国很多城市都在迎接产业梯度转移、到处以“低门槛”招商引资以建设所谓加工业基地时,他们开始举办“高新技术产品交易会”,向创新迈出新步伐;当全国很多城市都在制定“工业强市”战略时,他们推出了大力发展深圳第三产业的决定;当全国很多城市大建开发区,工厂大面积占地建设所谓花园式工厂时,他们提出了单位土地产出率和投资强度的高门槛……

3年,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黄丽满非常形象,生动,且符合实际的用“一马当先、独领风骚”、“万马奔腾、百舸争流”四个词来描述深圳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变迁。

春潮叠涌

时代风云,翻飞舒卷;历史大潮,汹涌向前。

在浩瀚的太平洋的西岸,在五千年文明华夏大地的南方——广东,唱着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

“珠三角”本是一地域概念,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万。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珠三角”作为一个经济概念在中国独领风骚,盖缘于其创造的财富神话。它曾为中国贡献了“顺德模式”、“南海模式”、“中山模式”、“东莞模式”,创造了“深圳速度”、“珠海现象”。

从广州出发,向南有两条高速公路可分别直达珠海和深圳,沿途经过的南海、顺德、中山以及东莞,是改革开放经济主战场上声名赫赫的“广东四小虎”。两条路的尽头,与深圳一关之隔,是香港;与珠海隔桥相望,是澳门。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把“四小虎”发展模式总括为“珠江模式”,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合称为中国改革开放早期农村工业化进程的三大成功典范。

“东莞模式”以吸引外资为主要手段,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迅速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和产业现代化;“顺德模式”和“中山模式”则着重发展乡镇企业,经改制后逐渐以本地民营资本为主导地位;“南海模式”是“国营、集体、个体经济一起上”,县、公社、大队、生产队、个体、联合体企业“六个轮子一起转”,转出一派红红火火大开放、大发展、大繁荣景象。

以IT、服装、家具、灯饰、皮革、五金等产品组成的“产业族群”,犹如满天星斗般散落在珠江三角洲的多个建制镇中。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了1/4,有些市县所属的建制镇几乎全部发展成为专业镇。这些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专业镇,经济规模从几个亿到几百亿甚至千亿不等,这些涓涓细流,汇合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宽阔水面……

这是一则传为美谈的真实故事:年1月19日,邓小平从珠海往广州途经顺德小憩。农民出身、在农村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的顺德县委书记欧广源用粤语向邓小平汇报说,顺德的经济发展那么快就靠了四个字“摇头摆尾”,邓小平听了一愣,欧广源连说带比划,“摇头”就是电风扇,“摆尾”就是养鱼……邓小平听后会心地笑了。

珠三角地区短短几年超乎寻常的快速发展,不仅让贫穷了几十年的老百姓开始有机会品尝初步富裕的滋味,也让珠三角成为全国瞩目的“风暴眼”。

这里,成为多万外来者荡漾着希冀、淘金、创业的沃土。使得内地劳动力输出大省对环境的巨大压力和破坏得以缓解,土地得以休整,退耕还林、退湖还田等环境保护政策得以落实。他们丢掉历史的包袱,满怀创业的激情,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打拼奋斗,不同的成长背景、文化背景和性格特征在这片热土上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产生了巨大的“杂交”效应,迸发出巨大的活力,形成了一种既开放、包容,又忧患、竞争的观念和意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了新鲜的积极元素。

到年,广东的经济总量首次跃居全国各省市的首位。广东GDP超过新加坡;1年,成为全国首个突破万亿大关的省分,并一直领先至今;3年,广东GDP超过香港;5年起已明显超出韩国;年,广东的经济总量已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八分之一。GDP超过台湾。邓小平曾希望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提前实现。

进入新世纪,广东的外贸出口,实现了“月超百亿、年超千亿”的历史性突破,长期占到全国外贸出口总额40%以上。

珠江滔滔,春潮叠涌。这是南中国城镇崛起时吞吐时代气息的节奏……

本章节参考了张胜友《珠江,东方的觉醒》;吕雷、赵洪《国运—南方纪事》;电视专题片《永远的春天——邓小平与广东改革开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28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