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调查大运河天津段,流淌千年的文化
京杭大运河,全长将近公里,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是世界上里程最长、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深深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孕育出了数不胜数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两年,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动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大运河天津段的前世今生
据记载,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多年历史,自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至清朝末年,大运河历经数代王朝的疏浚与整修,通过漕运,大大加深了我国不同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所经之处孕育出一座座名城古镇,承载了无数繁华盛景,上千年间斗转星移,这些城市的命运,无不随着运河水的潮涨潮落而起起伏伏,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天津。
天津境内的京杭大运河,全长约公里,其中南运河约99公里,起点为九宣闸以南的静海区梁官屯村,北运河约96公里,起点为武清区河西务镇的木厂闸,南北运河相向而流,分别流经静海、西青、南开、北辰、武清等区,最终在三岔河口汇聚入海。虽说早在清朝末年,由于铁路和海上运输的兴起,以及清政府疏于河道治理、水流不足等原因,大运河的不少河段都出现淤塞,并最终失去了漕运功能,但天津境内的运河却因为水量相对充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保持着航道畅通。
静海区作协主席杨伯良是个不折不扣的“运河迷”,只要是跟传承发扬运河文化有关的事儿,他准跑在最前头,作为静海的一名本土作家,杨伯良编写出版过多部有关家乡的书籍,《静海运河文化》就是其中一部。多年来,为了讲好运河故事,他跑遍了南运河静海段儿流经的六个乡镇、个村,不断走访相关历史人物的后代和知情的村民,努力把他们的叙述与古籍资料相结合,进而拼凑、还原出运河边一个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形象。“运河沿岸的人对运河感情非常深,提起当年河里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小船只和两岸的风光,都很怀念,都希望运河再现当年的风光,我们把相关的历史资料整理出来传承下去,等于是承担了老百姓的一种希望,虽然苦点儿累点儿,但也是一份荣幸,是对后人的一份交代。”杨伯良动情地说。
运河水汩汩流淌,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天津在治理海河的过程中,对运河部分河道进行了改造,并沿河增设桥梁、涵闸用于蓄水和排洪,如此一来,运河的运输功能逐渐弱化,再加上公路建设飞速发展,最终天津境内大运河的水运彻底停止了。纤夫们那一声声振奋人心的号子,连同南来北往的船只,就这样成了人们记忆中渐行渐远的影子。不过令杨伯良欣慰的是,近两年,静海区挖掘、整理运河记忆的队伍一直在不断壮大,许多村镇都有志愿者或文史爱好者加入进来,大家把各自搜集的信息汇聚到一起,一段段模糊的运河往事开始变得完整而清晰。
运河边的宝贵遗产
年,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天津列入申遗河段的运河长度为71千米,遗产区面积公顷,这也是继长城之后,天津拥有的第二处世界文化遗产。“九河下梢天津卫,七十二沽帆影远”,天津,其实就是一座因漕运而兴的城市,历经千年潮起潮落,运河沿岸留下了许多河道、船闸、会馆商铺、古街古寺等不可移动实物遗产,以及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咱天津的独流老醋古法酿造技艺就是这其中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独流老醋,是天津历史最悠久的醋,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东巡,沿南运河行至独流镇时,就曾被这里的阵阵醋香所陶醉,品尝后更是连连称赞。“独流老醋的生产工艺已经有将近年了,它始创于明朝嘉靖年间,成名于清朝康熙年间,乾隆年间成为宫廷贡品”,刚走进静海区独流镇的天立醋厂,传统制醋发酵车间技术培训组组长陈明友就骄傲地向记者介绍起了独流醋的悠久历史,至今他们依然沿用着数百年前的酿醋工艺,发酵室里一缸缸醋醅散发出浓浓醋香,不等推门而入便已扑面而来,作为独流醋古法酿造技艺的传承人,陈明友已经在厂里工作了三十年,当年刚进厂那会儿,他就从老师傅们口中听到了许多关于运河水与独流醋的往事。“师傅们说过去都是用运河水酿醋,学徒工半夜两三点就得爬起来,到运河边挑水,把水装满二三十口大水缸,保证一天的生产,河水还要经过沉淀才能用,老工艺就是非常繁琐,差一点儿工序出来都不是那个味儿。”陈明友说。
独流镇,因大运河、子牙河、大清河在此汇聚成一条单独的河流而得名,自古便是漕运发达、贸易兴盛的水运码头,大运河裹挟着富含钾、钙、铁等微量元素的黄河水不断奔涌而来,为独流地区高粱、稻米和小麦的种植提供了肥沃土壤,而这些农作物也正是酿醋所需的原材料,正所谓好水种好粮,好粮酿好醋。每一缸醋醅成熟后,都要经过至少三年的晾晒陈酿,和另外若干道繁琐的工序,才能最终制出口感醇厚、酸中带甜的独流老醋。数百年来,正是因为酿醋师傅们对古法技艺的辛勤坚守,这回味悠长的老味道才得以绵延至今,而在陈明友看来,他们坚守下去的最大动力,就来自于对运河沿岸劳动人民智慧的尊重和敬畏。
当年,漕运还没中断的时候,大小船只满载一坛坛独流老醋,沿着运河销往全国各地,同时也带来了天南地北的饮食文化,在独流地区碰撞、交融,弥漫的醋香衍生出了众多美食,其中最出名的一道菜就得算独流焖鱼了,满满一大锅鲫鱼,过油后淋上醋,配以辅料小火焖制八九个小时直至鱼刺酥软,放凉出锅,便成了食客们的心头好。
饮食、戏曲、工艺、民俗,运河沿岸孕育出的这些如繁星般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是大运河生生不息的脉搏,跳动在我们祖祖辈辈的生命中,代代相传。
大运河的“世纪复苏”
近年来,充分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大运河文化带被正式提上议程,天津紧跟步伐印发专项规划,启动了大运河天津段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着力营造文化遗产活力焕发的大运河示范带,提出了分时、分段、分区域旅游通航的计划,而且就在今年的4月份,水利部还联合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启动了京杭大运河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百年来,大运河首次实现全线通水,迎来了“世纪复苏”。
今年以来,天津一直在开展大运河生态补水和环境清理,从年初到现在,已经统筹利用上游来水、外调水、再生水等水源,为天津大运河各个河段累计补水2亿多立方米,再加上之前多年河道治理打下的基础,如今,大运河天津段的水环境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
今年54岁的苏学军,在武清区水务局工作,主要负责武清主城区运河河道的绿化保洁和水面卫生清理,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清人,苏学军从小在运河边长大,可以说他的一生,正好跨越了运河水从丰盈清澈到干涸污浊,再到如今重现光彩的几十年,能像现在这样亲身参与到大运河的保护与治理当中,一直是他的梦想,“我们一整天都在不停地打捞垃圾、漂浮物,好几拨人一起干,很辛苦但也很幸福,因为可以看着运河一天天清澈起来。”苏学军说。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天津将加强河道水系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贯穿南北的绿色生态廊道,同时推动北运河部分满足条件的河段实现旅游通航,眼下,为了给通航创造更好的环境,苏学军他们几乎每天都要开车奔波一百多公里进行河道巡查和维护。
文史学者侯福志,出生在武清区李各庄村,多年来他一直在研究家乡的运河文化,对大运河武清段周边的遗迹遗址、风土民情,都做过相当详尽的考察,常年走访下来,沿岸的不少村民都跟他成了老朋友。
武清区筐儿港村,紧挨着北运河上的关键节点——筐儿港水利枢纽工程,清康熙年间,由于筐儿港一带的运河接连决口,康熙皇帝特意命人在此修筑滚石坝、开挖减水河,直通东北方向导流入海。后来历经雍正、乾隆两位皇帝,以及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次拓宽改建,才最终形成了今天这个由六道涵闸组成的水利枢纽工程,在侯福志看来,实现旅游通航之后,这里就是非常值得打造的一处景点,他说“运河边每一处遗迹遗址,都记载着我们不曾经历的历史,这是一种文化的魅力,未来希望更多的人到大运河来,坐上游船,感受历史留下来的璀璨文化,感受大运河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津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