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挥泪别乡,抵达天津,他的人生
年初秋的一天上午,七里庄东岗。
几朵灰褐色的云,低低地在天空游走。路旁的庄稼地里,干黄的黄豆苗,枯萎地缩成一团,瘦骨嶙峋的高粱像病人似的,耷拉着脑袋,田野里一片枯黄。
坑凹不平的小路上,缓缓地走来几个大人和孩子的身影。
这是彭汝澜一家。
他们干什么去呢?
原来,这年春天,镇平一带,几个月滴雨未下。靠天收的村民,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倒下,肝肠寸断,痛不欲生。
一时间,土匪乘机四起,民心惶惶。
搜图编辑图片不够清晰更换图片
正在这时,远在外地教书的彭延庆给家里来了一封信。“家书抵万金”,彭汝澜拆开信一看,不禁喜上眉梢。信中说,他已从河北省成安县携全家赴天津任职。得知老家一带适逢旱灾和修道失学在家的消息后,便修书一封,让侄子前去天津,谋个生路。
......
已是67岁的彭汝澜走在前面,佝偻着腰,走几步,喘一下。
“隆兴啊,到天津后,不要荒废学业,”爷爷重重地咳嗽一下,“进个学校读书是正事,不要怕吃苦。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哪!”彭汝澜“车上小偷多,要多长心。听你伯的话,闲时帮你伯多干点活,勤快点,语重心长。
不同在家。“彭延泰长长出口气.紧了紧肩上要送给儿子的小包袱。
母亲踮着小脚,懒巍巍的,走得很慢,年届四十的她,鬓角已爬满了银丝,岁月的洗礼使她早已失去年轻时的风韵。“孩儿啊,从小没出过远门,路又远,外面又乱,你这一走,不知啥时候能回来……”说着说着,眼泪簌簌地落下来。
“孩子冷是的娘热的心地头,肉要啊!学会照顾自己,啊!”母亲话刚一出口,泪水又淌了下来。
前面就是去南阳的小路了。
母亲抖抖地从夹衣中掏出一包沉甸甸的东西,外面裹了一蓝布花格方辽巾,小心地塞到修道的包袱中。
“这是你妈的嫁妆钱,舍不得花,加上家中织绸积攒的,共十五块银圆。”父亲的语调深情而沉重。
两个弟弟拉着哥哥的手不放,依依不舍。
图片不够清晰更换图片
彭修道眼含热泪,缓缓接过沉甸甸的血汗钱,然后挎过父亲肩上母亲连夜赶做的新棉花褥子,心潮不禁慢慢地涨起来……
春日的早晨,彩霞满天,在莽泉的竹林旁高声朗读《满江红》,爷爷站在一旁,捋着银须,颔首微笑……
夏日炎炎,一家人在爷爷的带领下,在湿热的田野里辛勤劳作…
秋夜,月上中天,万里如银,为省灯油,跑到院中读书…….
冬目的晚上,漫漫长夜,一觉醒来后,只见昏暗的洋油灯下,劳累一天的母亲仍在纺线织绸……
儿时的伙伴,亲人的呵护,还有老槐树下那童年的梦想……十四年故乡一幕幕难以忘怀的情景,在眼前历历浮现……
正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诗人苏利·普吕多姆的一首诗描述的那样:
天空不再像一张平滑的帷幕,
叶儿不停地颤抖着飞舞飘落:
树丛掩映的林中小径上,
阳光的斑点已经黯然无光。
......
别了,生我养我的亲人!
别了,美丽可爱的故乡!
彭修道眼含热泪一步一回头,直到看不到爷爷、父母和弟弟的影子。从此以后,彭修道离开穷乡僻壤,来到浮躁繁华的都市,开始了他人生的新起点。
乡村、都市,两个文化背景迥异的地域,他,能适应吗?
秋老虎威力不减,乌发俊脸的彭修道,坐在车厢内用棉布衫衣角不停地扇着,那时,京汉铁路已经修通。这个年由英国人斯蒂芬孙发明的庞然大物,很快在全世界飞奔起来。
火车,是一道流动的风景和音乐。
火车内,是流动的社会,充满着喧哗与骚动。
车内闷热,污浊的气味熏得人喘不过气来。过道上站满了人:衣衫破旧、两鬓苍苍的老者,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满脸汗渍、目光柔和的小脚女人,怀里抱着哇哇大哭的孩子,嘴中念念有词不停地哄着。袒胸赤膊的中年男子,咳嗽着,毫不犹豫地朝地板上吐着浓痰。
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有富人,有穷人……他想起辍学在家时,爷爷说过的话,心里涌起一阵阵悲愤:难道普天之下真的没有穷人的立足之地吗?一个面容清瘦、架一副金丝边眼镜、模样像知识分子的人,手里捏着一张报纸,津津有味地读着什么。
他第一次听到了共产党、陈独秀的名字。原来,这年的七月份,开天辟地的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了。共产党,多么新鲜的名字,天下能共产吗?所有的穷人能吃饱饭不再挨饿吗?彭修道在车上一路琢磨着。
在徐州,一位肥头大耳的阔佬模样的人,叼着香烟,喷云吐雾,呛得一位老者脸红脖子粗,实在受不了了,嘟囔了一句,那阔佬伸手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彭修道怒火中烧,拨开人群,一拳将其打倒在地,狠狠地替乡下人出了口恶气,直到列车警走过来。在路上,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汹涌向前的黄河,看到一望无垠、坦荡如砥的华北大平原,郁郁葱葱、飞逝而过的村庄,他有些感慨:中华大地山川秀美,但帝国主义雾霭遮天,山河破碎,衣衫褴褛、拖家带口的灾民沿途乞讨,田野荒芜,他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少年的心灵在成长,他觉醒了。
彭修道一路风尘,历时半个多月,终于到达天津。
美华,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明水乐都名为明成祖朱棣所必,它明永乐初年,为明成祖朱俅所赐。它位:美丽的海河之畔、渤海之滨,以盐业发达而闻名。
扑面而来的都市繁华气息。让少年彭雪枫榨不晶,只见湛蓝色的天下.高大实的楼群,宽阔的黑油油的马路,熙来攘往的人流,只是汽车横冲直撞,喇叭声像吆喝…
大城市,仍是贫富不公的地方,彭修道心头涌起一阵阵悲愤。
大侄子的到来,使伯父格外高兴,伯母、堂姐修英也很热情。几天后,经过奔走,彭修道到南开中学去当旁听生。
南开中学,是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以欧美的风格创办的,以“允公允能”为校训,在北方,是一所名牌中学。
风格迥异的教学楼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绿草如茵的草坪上,足球飞来飞去,活泼可爱的少女,夹着书本匆匆而过……
彭修道用惊异的目光打量着这个崭新的世界,内心充满一阵阵冲动。
旁听的费用也不菲,时不多久,彭延庆家因经济拮据,彭修道不得不辍学了。好强的他,想起来时爷爷和父亲的嘱托,决定到外面找些事做,减轻伯伯一家的负担。
对于一个青春少年,有点残酷,可人生就是这样,无情的命运在折磨考验着他。“所谓自力更生,其中不知受了多少不堪的苦头。”彭修道后来回忆道。
就在这阴霾重重之际,命运的天空,突然射出灿烂的光芒,一天上午,族叔彭禹廷从外地来到天津。
彭禹廷,年出生,原名彭延忠,宇锡田,自幼聪明好学,毕业于河南政法学院。辛亥革命后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毕业后回南阳任教。年10月认识驻扎南阳的西北军第一师师长张静江,深受张的赏识,任命其为自己的秘书长,从此,踏上了军旅生涯。
此时,彭禹廷随部队刚到北京,因公务出差到天津,听说族兄彭延庆也在天津谋职,公事完毕,便顺道来探望一下,不料,在这里碰上二兄长延泰长子修道。“几年不见,隆兴长这么高了!怎么样,家里还好吗?啥时来天津的?”彭禹廷军人作风,直来直去。对于这位气宇轩昂、学问不浅、在南阳一带颇有声名的族叔,彭修道仰慕已久,今天在他乡相遇,心情格外激动。
“五叔好!”彭修道走上前去,微笑着鞠躬道,但最近的窘状使他欲言又止。喝过一阵茶之后,彭延庆皱着眉头,把彭彭雪枫族叔彭禹廷,修道来天津的前前后后说了一遍。
“哦,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出来就不容易,隆兴,你有什么打算?”彭禹廷放下茶杯,目光中透出一丝关切。“男子汉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我要像岳鹏举那样精忠报国,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彭修道掷地有声,彭延庆和彭禹廷相视一笑,被修道的志气和抱负所感染,流露出赞许的目光。
彭修道走过来,给二人又倒满了茶水。“庆弟,这孩子有才气,又有志气,失学太可惜了,要不这样,西北军有子弟学校,让隆兴跟我到北京去上学,如何?”彭禹廷一边饮茶,一边用征询的语气问道。
“中是中,怕给你添太多麻烦。”彭延庆面带忧色。
“看看,见外了吧,我小时候汝澜六伯整天教我……不用客气了,明天就和我一起走,“彭禹廷爽快而坚定地说。
就这样,年底,彭修道随五叔彭禹延进了北京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