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105岁母亲吃寿面,和师生谈成长担当

全国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792767.html

年3月11日,农历二月初九,冯骥才先生迎来自己八十岁寿辰。中午,他陪岁的母亲一起吃长寿面;下午,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这个他一手建立的“大家庭”里,和全体师生分享生日蛋糕,谈成长担当,一起走进崭新的春天。冯骥才先生的80岁生日,简朴、温馨、动人、意味深长。

出生于春天的80后冯骥才先生,正青春

8:10:在出生时间醒来

今晨(3月11日)比往日醒来稍晚一点,8:10,恰是他年2月9日出生的时间!这让他感到分外其妙。离开母体降临人世间那一刻,小婴儿哭声响亮。80年后这一刻,他微笑着,身旁是携手一生、相濡以沫的妻子顾同昭。他们早就说好了,中午去看妈妈,一起吃面。

冯骥才先生与妻子顾同昭郭影摄

冯先生素来看重人生的重要节点,喜欢过得“深”一点,特别一点。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一些人生节点值得纪念,比如生日、考上大学的日子、毕业工作的日子,以及他尤为看重的结婚纪念日等。“我觉得有的时候人努力,就是为了给未来留下一些记忆,所以我希望在重要节点,做一点什么事情能够留下来。”

50岁和60岁时,冯先生都在老家宁波举办了画展,其中一次名曰《敬乡画展》,意为敬自己的老乡,敬自己的老家,那是他生命的发源地。冯先生的父亲家在宁波,世代都是文人,也为官。母亲是山东济宁人,济宁又文又武,文是孟子和孔子的故乡,武是水泊梁山。山东人重义,厚道朴实,文化里边有一种阳刚之气;浙江人比较细腻,比较重情,家里的两种文化对他都有影响,热爱故乡故土,父母对的影响在骨子里、在精神上。

冯先生第一次卖画就是在老家宁波,已成为美谈。当时,他看到为纪念唐代诗人贺知章而建的贺秘监祠非常破旧,但缺少修缮费用,他就从画展里选了5幅自己最喜欢的画,卖掉之后,捐资修缮了贺秘监祠。“不修的话可能就被拆掉,修好以后给了宁波文联,现在变成宁波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和旅游景点。我做这些没有任何功利心,就是因为热爱,因为是我老家的东西。”

12:00:陪岁妈妈一起吃寿面

对于80岁生日这个重要的节点,冯先生早有打算,不想过得太平常,要“加一点东西”。其一就是中午和妈妈吃一顿面。

“大冯是孝子”是出了名的。祖籍宁波注重慈孝文化;母亲山东人尤重孝道。“妈妈今年岁。我80岁的人了,还能去看望自己的妈妈,很难得。和妈妈吃一顿面,我觉得这是有种特别意味的、深长的场景。”

平日在衣着上不甚花心思,生日这天,穿上灰白相间条纹衬衫,灰色羊绒衫,灰色细格西装,步履轻快,面带笑容。看望母亲,他的状态总是好的。因为疫情,一度担心和妈妈吃面的计划是否会受影响,生日前一天晚上,冯先生特地询问确认。非常时期,特别的日子,能够看望妈妈殊为不易,尤其珍贵,更觉幸福。

12:00,来到母亲家,老母亲早已收拾妥当等候。餐桌上炒鸡蛋,豆芽黄瓜丝等佐面食材早已备好。紧挨着妈妈坐下,这一碗宽面,格外鲜香。

80岁的儿子陪岁的母亲吃寿面,自拍技术稳稳的

鲜花馥郁,满室芬芳。圆圆的生日蛋糕上,“80岁生日快乐”在8支燃烧的蜡烛围绕下醒目地透着喜气。

母亲满头银丝,皮肤白皙,笑容中透着慈爱优雅。80岁的儿子轻轻摸了摸妈妈的脸颊,“感觉就像小时候妈妈抱着自己时那样……”他对母亲说:“80年前的今天,您把我奉献给大地了。您一辈子经历了太多,一直在我身边鼓舞着我。我要为大地多做好事,不辜负您,让您的奉献放出光彩。”冯先生还用手机和母亲自拍合影,把这人间至福,分享给亲朋好友。这个家,是他生命的原点。

14:30:和师生说担当话年轻

给八十岁生日“加一点东西”的另外一个是在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办一个活动,这个活动不是为祝寿,是拿他的生日说事儿,做一点研究。“有很多作家长大之后就离开了故乡,而我从出生至今,基本上全是在天津这块土地上。我想做一个讨论,通过我和天津的关系,讨论知识分子和他的故土,和故土上的人民,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觉得做这样的一个讨论,可能对文学、对作家,都有意义。”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一景郭影摄

这几天,冯先生陆续收到鲜花等礼物。生日前一天,忙碌中的他和冯研院的师生交流了半个小时。贵宾室坐满了人,有的学生两人挤在一把椅子上。冯先生说,自己80岁了,有一种紧迫感,鼓励学生多担当,好好成长。他的学生、现为冯研院的老师孙玉芳说:“听冯先生讲话,那种状态和精气神,不是80岁的老人,是50岁的中年人。冯先生也说过,五十知天命,是发力的时候,是做事情的时候。他现在依然这样。”

冯骥才书法郭影摄

3月11日下午2:30,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全体师生为敬爱的“大家长”举办了一个简朴而温馨的生日会,陪伴他一同走进人生的第80个春天。年被天津大学聘为教授,冯骥才先生“把天大(天津大学)的事当成天大的事”,从无到有,将冯研院建成了一座关切社会现实而又高擎理想主义的人文学院,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时代大潮中,扛起田野调查、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重任。他把自己毕生的艺术珍藏搬进学院的博物馆里,更在每一天的言传身教中,用自己的学识、思想、智慧和丰富的人生经历,滋育学生的心田,为国家培养人才。他把大学当成自己的家。这个家,是他晚年的归宿。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大家庭”为冯骥才先生过生日

生日会上,教师代表郭平动情地说:“冯先生就像大鸟帮助小鸟学会运用自己的翅膀,一直展翅托举我们,引领我们,保护我们,无论寒暑,更无惧风雨。”博士生代表张航感到“80后”导师身上自然而然融汇了“朝气蓬勃”与“福寿绵长”;硕士生代表于广泽从跟自己的爷爷同龄的老师身上读到中国文人的道义和担当。从青年师生们的话语中,冯先生感受到了真诚,“我们的时代和民族都需要年轻一代人的真诚和承担。我跟你们在一起,交换新鲜的想法,你们也帮助我,让我年轻。跟你们在一起,我就永远跟时代在一起。”

冯先生透露,老朋友韩美林3月10日一个晚上画了八十幅画,“每一幅都是一匹马”,冯先生属马,“这是让我马不停蹄啊!”画家作画,源于艺术的冲动与激情,更源于数十年朋友之间的祝福与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画马,更是知音之间的懂得。

八十岁,冯骥才先生未生颐养天年之念。他刚刚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两本新书《画室一洞天》和《多瑙河峡谷》。

生在天津,喝着海河水长大,一辈子住在天津,冯先生更觉得要为这块养育自己的土地留下脚印,所以他写天津的历史、天津的故事、天津人的集体性格,更为保护和弘扬天津的文化做了无数的事。今年,他还打算借自己八十岁的由头,举办一个研讨会,通过他与天津的关系,探究当代知识分子对土地的责任。生日过后,他便要为新近落户天津大学的全国首个非遗学科启动教材的编写,为今年9月即将入学的第一批非遗学硕士研究生制定培养计划,以便将来源源不断地为全国非遗保护输送专业人才。

八十岁,他有了一种“静水流深”的新感觉,“还是在大河中央,但沉下来了。目标依然在前面。”(郭影)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提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3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