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亲政初期,为何把治理黄河放在第一位

北京白癜风研究中心治疗要多少钱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newslist_8_1.html

康熙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皇帝之一,他的形象出现在很多文学作品当中,《康熙王朝》、《雍正王朝》、《鹿鼎记》等电视剧热播,让这位帝王广为民众所熟知。这些作品当中,往往突出的是康熙擒鳌拜、平三藩、同沙俄定边境以及讨伐葛尔丹等等事迹。所有以康熙为中心的这些作品中,虽然也都曾经提到过,康熙在亲政之初,把“河务”、“漕运”、“三藩”三件事写在宫殿的柱子上,时刻提醒自己,他认为这是自己最重要的三项工作。文学作品中,却从来没有详细的讲过,他如何解决“河务”和“漕运”。

热热闹闹的各种征伐和斗争、开疆辟土的功业,掩盖了康熙亲政时排列首位的工作“河务”。所谓“河务”,就是治理黄河的水患。照理说康熙亲政之初,清廷入关才二十几年,立足未稳,外有四方之敌,内有不臣藩王,每一样都是选悬在头上利剑,为什么治理黄河水患会排在所有工作中的第一位呢?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康熙时期黄河水患成因和影响:

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福兮祸所倚,上古时代人们就开始苦于黄河水患,因此大禹治水的传说一直伴随着我们古老的文明成长。在传说当中,大禹治水一改之前“堵”的策略,而是改为疏导河道,从而解决困扰华夏族的大问题,并且以此功劳成为天下共主,开创了夏朝。

可是,我们都知道,现在的黄河是一条“地上河”,即河床海拔高度高于该段河流流经地区的两岸地面海拔高度,又称悬河。其形成原因根本在于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而直接形成的原因却在于中下游地区不断的加固两岸堤坝导致的。简单的说,就是当黄河水位升高,国家就加高两岸堤坝堵水,全然不顾水往低处流的自然法则,直到抬升到地面之上十几米。可是,既然大禹时代就已经知道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为什么后世却要跟大自然对抗,不断的去堵呢?

《河北省志》的作者们从史书中总结,从春秋战国时期到解放前,黄河共决口改道多次,其中重要改道26次,改道的范围,北至海河河道,南夺淮河河道入海。到了金元明清四代,下游改道极为频繁,历朝历代都对于下游都采取了疏导和堵相结合的策略,但是唯独从河南开封开始,坚决不改道,不断加高堤防,并终于形成了今天我国最高的地上河“开封悬河”,其河床最高处达10米以上,其险令人惊心。木已成舟,即便是今天的科技水平也难以奈何。而黄河成为悬河之后,一旦泛滥,其威胁程度也大大提升。

最初的黄河并不是悬河,其形成有历史原因:很早以前黄河是河南、河北的交界处,而黄河中游也是不停的改道,虽然这也给流域内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但是总的来说,远不及悬河的威胁大。《孟子》中记载,梁惠王告诉孟子,黄河东岸泛滥就把民众移到西,黄河西岸泛滥就移到东,可见当时的黄河虽然经常泛滥,解决起来却并不像后来那么难。

《史记》中讲过“西门豹治邺”大家都很熟悉,文章曾经被选入语文课本,文中记载西门豹带着农民们挖渠引水灌溉;《三国志》中,曹操进攻袁绍所在的邺城时,曾经还改过黄河支流淇水的水道,以运输军粮。这表明,在三国时期,黄河在河南境内是低于地平面的,而且从战国到三国的几百年里,这里的水流还比较平稳,始终经过邺。

当然,这首先应该归功于当时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是特别严重;其次,也在于人们因势利导,懂得疏通,直到宋庆历八年(公元年)时,黄河还曾经从河南濮阳决口,改道北流,这时黄河就不经过开封了,这说明当时人们仍然没有纠结于必须把黄河在河南境内固定下来。

这一切直到元朝皇帝派郭守敬修改了京杭大运河的路线之后,开始发生变化。

隋朝的京杭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因此曾经有很长一段距离可以借道黄河,抵达洛阳,再由洛阳到北京。元朝以北京为中心,所以开凿了一条途径山东、长达千米的人工运河。这样一来,如果黄河从河南境内再改道:向北泛滥,就会从今天的天津一带,经海河入海,那么首都北京就会被大水淹没;另一方面,如果保护首都,把黄河水向南引,由于我国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则会导致大运河北部的水流不足。这种情况下,元代之后,只能想方设法加固河南境内的黄河河堤,尤其是开封段,以保持原路线。在下游的黄河入海方向取舍中,则采取了“一旦堵不住,则向南赶入淮河的思路”,以保护首都为主。

治不好黄河,是元朝、明朝崩溃的直接原因之一

上面已经说到,如果黄河治理不好,随时有可能连金銮殿都被冲走,水火无情,金戈铁马能破李自成10万大军,能破沙俄、葛尔丹,却永远抵挡不住滔滔黄河大水。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几乎每年雨季,皇帝都要担心黄河决堤,忧心大水灌北京。

此外,黄河不仅要治理,还要好好的、温和的治理,不然也能出大事。治理黄河劳民伤财,聚集大量劳役,威胁巨大。元朝末年的红巾军起义,传说中被朱元璋沉船杀死的小明王韩林儿之父韩山童,就是利用给黄河修筑堤坝的机会,煽动起了红进军大起义。《元史·顺帝本纪》记载,他在黄河河道里埋了一个石人,上面写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河工们在黄河上工作本就疲劳不堪,挖出石人后更是人心浮动,便跟随韩山童造反。从这里看,元亡和修筑黄河堤坝有着直接关系。

除了堵水患,治理黄河对于中下游的农田灌溉意义也非常重大。我国北方地处温带季风气候,旱涝分明,雨季要考虑黄河的泄洪,旱季也要引黄河水灌溉。而明朝之所以亡于李自成之手,原因就在于河南大旱,饥民无处容身,只能跟着李自成造反。如果明朝修好了黄河,利用好黄河水资源,追随李自成造反的人将会大大减少。

元代改道了自京杭大运河之后,元明两个王朝灭亡都与未能治理好黄河有着极大的关系。另一方面,黄河水流极大的影响着漕运,《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四年天下赋税万石,而漕运就占了万。除了运输粮食之外,排斥海洋贸易的明清两代,大运河是最繁华的贸易路线,中国繁华的城市都是沿着运河而生,运河对国家经济可以称作经济命脉,因此康熙亲政的三件大事中,河务之后就是漕运。《清代洪门史》中考证,伴随运河诞生了许多社会组织,清政府主动与他们合作,如果漕运受到影响,这些组织将对政权构成威胁。

黄河与运河北方段是共生的,如果黄河发生意外,运河也就难保了。咸丰年间,黄河再次改道,大运河果然逐渐停止,加之海运兴起,年漕运正是被废止,漕运总督职务被取消。然而在运河停运的这个过程当中,原先依附运河而生的漕帮等组织开始繁衍出许多反清政府的组织,许多知名革命家都是漕帮、洪帮成员,他们给了清王朝沉重的打击。

康熙一生都在致力于整顿河务,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

康熙十五年,黄河泛滥,南北共70多处决口,浩浩大河之水居然不复归海,直接在陆地上不断蔓延。后期黄河又夺了淮河入海口,导致淮河水倒灌,洪泽湖泛滥,小半个国家苦不堪言。康熙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靳辅又任用治水专家陈潢,他们经过实地考察,终于得到了一个好的方案,即“坚筑堤坝,束水冲沙”。简单的说,就是在不断坚固堤坝的基础上,定期打开黄河沿路河道,释放一些泥沙到低洼地带,以淤泥造田,同时降低河床。

这个方案看起来非常不错,也一度解决了清朝的黄河问题,并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认可。然而我们知道即便是解放之后,黄河两岸堤坝也是在不断加固加高,没有凭现代科技的力量去打捞泥沙,这其中的关键原因在于,黄河每年会冲下几十亿方的泥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泥沙清理之后又会很快重新沉积,“束水冲沙”是一个根本停不下的工作,消耗非常巨大。

因此康熙任用靳辅治理黄河,虽然效果还不错,但是到了雍正、乾隆之后,还是改回了原先单纯的坚固堤坝的方式,基本不再束水冲沙了。

康熙帝在位期间,曾经南巡六次,而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巡视河工,而之所以起了第一次南巡的念头,也在于当时靳辅治河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争论,所以他决定亲自视察以作定夺。康熙走访了高家堰、洪泽湖等地,访民间疾苦。康熙帝把黄河治理当作首要工作,任内数十年从未放松,为清王朝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从哪个视角去看,治理黄河的重要性都超过了三藩、葛尔丹等威胁:从短期看,黄河一旦决堤,可能引发社会剧变甚至直接淹到金銮殿;从中期看,北方大片人口离不开黄河的水资源,农田需要水灌溉,人畜需要喝水,尤其是水源缺乏的时期和地区,黄河水不能任由民间挖渠引导,否则容易引发分配问题,这就需要国家通过水利工程进行分配;从长远去看,黄河的河运,京杭大运河的畅通,事关整个国家的繁荣,对沿岸的地方财政以及北京的国库都有着长久得到支撑。

参考资料:

《清史稿》;

《中国水利史》;

黄河网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50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