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啥样浙江要当示范生
潮新闻通讯员徐丽婷记者张帆
浙江省建设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示范省实施方案近日出台,作为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的一部分,浙江正加快建设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示范省,打造一批具有浙江特色、全国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助推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为全国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板。
按照计划,浙江将充分发挥内河航运绿色低碳比较优势和海河一体特色优势,注重与产业、城市、文化的融合,推进千吨级航道建设,大力发展海河联运和集装箱运输,深化数字赋能和信息共享,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更好地服务新发展格局和国家重大战略。
到年,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强、运输服务强、创新动能强、治理能力强、支撑带动强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创建成为全国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示范省。内河千吨级航道达公里,实现千吨级航道“市市通”。千吨级泊位达40个,实现内河地市及重要县(市、区)港口公共作业区全覆盖,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4.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海河联运量万吨。内河水路货运量3亿吨、客运量万人次。基本建成港航全要素数字底座,建成智慧航道公里、智慧港口(码头)3个以上。打造内河航运绿色廊道,实现港口船舶水污染物达标排放、应收尽收,岸电使用量年均增长10%以上。美丽航道公里,打造诗路秀水航运精品航线15条,百亿临港产业集群8个以上。
打造海河联运先行示范。建设4大海河联运通道。基本形成Y型千吨级航道主骨架。浙北加快建成浙北集装箱主通道、京杭运河杭州二通道,开工建设杭申线“四改三”、东宗线嘉兴段;浙西浙中加快推进钱塘江航道“四改三”、常山江航道建设,开展富春江二线船闸前期工作;浙东建成新坝二线船闸、曹娥江上浦及清风船闸等工程,加快推进杭甬运河“四改三”和宁波二通道等项目建设。浙南推进瓯江航道“四改三”,开展瓯江口航区调整专题研究。
加快海河联运枢纽建设。支持嘉兴建设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港,外海万吨级以上泊位达50个,港区内河泊位达个。改造调整宁波舟山港镇海港区等码头功能,推进温州港乐清湾港区海河联运码头建设,形成一批海河联运专用泊位。积极创建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打造一批海河联运示范工程。推进龙游、临平等作业区疏港铁路项目。
加大“公转水”“散改集”力度。稳箱源、增航线、拓腹地,积极引导大宗货物年运输量在万吨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生产企业采用水路运输,培育“公转水”示范企业、示范航线。内河集装箱航线达50条、外贸集装箱精品航线6条以上,并实现班轮化运营。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鼓励航运企业整合重组,培育成品油运输、集装箱、液体化工等领域“头雁型”航运企业,引导港口、航运和货代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型。培育5家以上运力规模达标箱、年运量超10万标箱的骨干运输企业,培育5家以上年代理箱量超1万标箱的骨干货代企业。
打造交旅融合先行示范。打造“畅、洁、绿、美”旅游航道。全面提升诗路骨干航道景观功能和旅游服务配套。打造一批旅游专用航道,开展长兴图影、嘉兴“九水连心”等试点示范。支持山区26县具备条件地区建设旅游航道。
打造一批水路客运精品航线。优化“诗路秀水”内河水上航线布局,依托水上巴士、特色游船等载体,积极开发休闲慢游、都市夜游等产品。全力推进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全国试点,打造15条诗路秀水精品客运航线。
推进水上公共服务品质共享。加快91个渡口渡运公交化改革,公交化率达到60%。实现水上客运联网售票,完善公共交通接驳配套。培育研发新型内河特色游轮。改造提升内河水上服务区27个、标准化船员驿站22个,打造5个全国一流水上服务区。
打造智能航运先行示范。推进智慧航道建设。运用北斗导航、BIM等创新技术,打造内河航道全方位感知网络,实现内河骨干航道电子航道图全覆盖。结合杭申线、东宗线工程建设,开展特色智慧航道示范工程试点。积极探索航道数字养护,实现航标参数自动采集、重点航段视频巡查。打造内河航运辅助导航系统,建设智能航运先行区。
加快智慧港口建设。推动嘉兴港、湖州港等传统码头自动化升级,谋划建设下沙等若干自动化码头。开展内河码头远程控制、自动驾驶等方面研究应用,推进大型港作机械设备全流程作业数字化。建设适应智能船舶的岸基设施,提高港口与船舶增强驾驶、靠离码头、自动化装卸的衔接水平。
开展智能船舶攻关。开展船岸协同、增强驾驶关键技术研发,打造内河示范智能船舶。以“两客一危”船舶为重点,推动船舶智能化改造,推进内河船舶智能感知设备全覆盖,有效船舶识别率达99%以上。开展公务船舶增强驾驶技术试点示范。
加快智慧航运物流建设。打造海河联运一体化信息平台,对接“四港联动”智慧物流云平台,实现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互联共享,积极探索“门到门”“一单制”全程物流服务。创新内外贸同船、舱位共享模式,合规引导网络货运平台企业拓展内河水运服务。
打造绿色安全先行示范。推进内河绿色低碳设施建设。强化内河航运生态修复。推进水上低碳服务区和低碳港口建设,鼓励应用封闭式皮带廊道等绿色运输组织模式。加快岸电设施建设和改造,并常态化
使用,实现骨干航道规模以上港口码头(油气化工码头除外)、水上服务区岸电设施全覆盖,完成内河运输船舶受电设施改造任务。
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应用。积极开展船型研发,引导鼓励船舶“油改电”“油改气”,加强纯电动客船、集装箱船应用推广。加快航道沿线充换电站和LNG、氢能加注站(码头)建设,建成LNG加注站码头3座。实施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优先过闸,引导高耗能船舶节能技术改造,推进港作机械、车辆和拖轮等清洁能源化。
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先行示范。优化内河港口布局。调整优化内河港口总体规划,强化与城市、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等规划有效衔接和统筹协调。科学合理利用港口岸线,重点推进下沙、长兴、海宁等集装箱作业区,以及湖州临杭、绍兴店口、金华罗洋和衢州大路章等公用作业区建设。
推动临港产业集聚发展。依托内河骨干航道,带动临港产业集聚和新兴业态培育,重点集聚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加快临港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湖州南浔、嘉兴桐乡等一批特色临港产业集群。鼓励龙头港航企业积极参与港口相关的产业开发,构建港口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
促进港口城市融合发展。加快打通重点港区铁路、高等级公路进港“最后一公里”。稳步推进老港区功能调整,推进城市景观岸线与港口生产岸线协调发展。积极拓展港口现代物流、大宗商品贸易功能,积极融入城市物流系统,发展特色物流服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9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