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宋少俊白洋淀连山通海,与西方

中新社石家庄4月28日电题:白洋淀“连山通海”,与西方文明主导下的城市发展思路有何不同?

——专访河北大学雄安新区研究院副院长宋少俊

中新社记者牛琳崔涛

城市,承载着人类对自我的认知、对文明的渴望、对未来的向往,是落实全球治理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载体。“未来之城”雄安,拥有华北平原为数不多的生态湿地——白洋淀。

白洋淀之于雄安,犹如西湖之于杭州。近年来,白洋淀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并将重塑“连山通海”的区域生态纵贯线,打通生物洄游通道。这其中体现出何种治理思路和理念?与西方文明思维方式主导下的城市发展思路和轨迹有何不同?河北大学雄安新区研究院副院长宋少俊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古老的“华北明珠”白洋淀是天然形成,还是人工开凿?为什么相对干旱的华北平原会有这样一片水域?

宋少俊:白洋淀是地壳变动的产物,新生代以来,伴随着河北平原的形成,在平原北部古湖盆地形成了古白洋淀。距今年前后,河北平原东部发生海浸,海面上升,与此同时,气候潮湿多雨,使古白洋淀水域扩张到最大范围。彼时,已有人类在白洋淀周围定居。这可以从安新梁庄遗址、留村遗址、任丘哑叭庄遗址等大量出土遗迹、遗物得到证明。

航拍雄安新区安新县白洋淀码头。韩冰摄

随着自然变迁,古白洋淀经历了由全盛到水域收缩的过程。自商周时期受到古黄河冲积影响,古白洋淀逐渐肢解成分散的淀泊,也就是现代白洋淀的雏形。

白洋淀的形成除大自然的造化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东汉末年,曹操为了统一北方,出于军需运输的需要,开凿了白沟水渠、平虏渠等水利工程,这是海河水系的雏形,也构成了现代白洋淀上下游水域的框架。从北宋时期的屯田防线,到元代因太行山大肆伐木造成的水土流失、淤泥沉积,使白洋淀很多中小淀泊淤为平地、水患不断。清朝历代皇帝为治理白洋淀,“发币万金”“疏浚深广、多开引河”,使白洋淀基本达到“泄而不竭,蓄而不盈”的状态,形成了目前白洋淀的基本形态。

中新社记者:华北是亚洲温带对气候变化最敏感和脆弱的地区之一,作为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湿地系统,预先感知到全球变暖的白洋淀,受影响几何?

宋少俊:白洋淀由个大小淀泊和多条沟壕构成,上有唐河、瀑河、漕河、潴龙河等9条河流,有“九河末梢”之称。一直以来,白洋淀对于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系统平衡、调节气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被称为“华北之肾”。

白洋淀也是华北平原气候变化的感知者和预警者。20世纪80年代以前,白洋淀鲜有干淀记录。之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白洋淀流域降水量持续偏少,入淀水量严重不足,干旱频发,河道断流,同时鱼类洄游的通道被水利工程切断,致使近海及北大港鱼类不能上溯入淀,淀中鱼类种类和数量减少,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白洋淀秋景。韩冰摄

年至年,白洋淀水位连续5年低于干淀水位6.5米。年秋季和年两度干淀。年11月1日,白洋淀十方院水文站水位再次降到6.5米以下,白洋淀又一次进入干淀期,陷入“无水可补”的尴尬境地。

白洋淀景色。如今的白洋淀水草丰茂,碧波荡漾。韩冰摄

年年底,“引黄济淀”工程首次启动,向白洋淀实施生态输水。白洋淀现阶段规划年生态补水量约4亿立方米,补水来源主要为引黄河水、引长江水、引水库水和引再生水。

中新社记者:为什么说白洋淀之于雄安,犹如西湖之于杭州?近年来,白洋淀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取得了哪些进展?这将对雄安新区生态修复起到什么作用?

宋少俊:历史上的杭州,城市发展始终围绕西湖进行,杭州城和西湖相辅相依,城湖关系的密切程度非中国其他城市所及。当代杭州城的发展,也大体承袭着古人的思路,城湖共生共荣,将历史、景观与现代和谐地融于一体,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典范,也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航拍雄安新区白洋淀。韩冰摄

白洋淀作为雄安新区最大的生态水体,是雄安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基。白洋淀之于雄安,犹如西湖之于杭州,城淀共生共荣,密不可分。

为修复好、保护好白洋淀,发挥白洋淀的生态功能、防洪功能,保障雄安新区生态安全,夯实生态基础,有关方面充分测算了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容载量,制定了科学的建设目标,明确工作路径,全面开展白洋淀生态修复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坚持系统治理、协同治理,推动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淀内外综合治理,统筹实施了工业、城镇、农业农村、淀区内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河道整治、生态补水等九大类66项治理工程。

白洋淀的野生鸟类。韩冰摄

经过不懈努力,白洋淀水质从年的劣Ⅴ类大幅提升至Ⅲ类标准,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淀区水位稳定保持在7.2米左右,“华北之肾”功能加快恢复。

荷塘苇海重现生机,白洋淀再现“鸟类天堂”胜景。目前,白洋淀野生鸟类种群数量达到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46种。白洋淀鱼类已恢复至46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19种。白洋淀对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得到极大恢复,生态涵养能力有了极大提升,也为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支撑。

白洋淀挖藕人。韩冰摄

中新社记者:据介绍,未来白洋淀将重塑“连山通海”的区域生态纵贯线,打通生物洄游通道,就人类城市发展而言,这体现了怎样的治理思路和理念?这与20世纪以来,以西欧和北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思维方式主导下的城市发展思路和轨迹有何不同?

宋少俊:“连山通海”是为恢复整个白洋淀生态系统的活力,提升它的自净能力,使其不是一潭死水。“连山通海”后,白洋淀上游将打通太行山脉,其来水大部分源自太行山脉,下游从海河通到渤海,形成一个完整平顺、活力充分的生态系统。

恢复白洋淀的生态活力,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包容力,这种发展是尊重生态、尊重自然规律的,是真正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这充分体现出坚持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城市建设理念,是与传统的西方城市建设理念最大的不同。

白洋淀中的“水上巴士”。韩冰摄

20世纪以来,城市作为工业化发展的产物,承袭着西方文明思维方式主导下的工业文明建设理念,即优先考虑经济效益,考虑现实价值,甚至在某一阶段,可以以牺牲环境、牺牲自然为代价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雾都”伦敦、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日本水俣病、痛痛病等“四大公害病”事件等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可以说,传统的城市建设历程,几乎无一不是经历了经济发展造成生态破坏后,才开始艰难的生态修复治理。

现在,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我们用东方人的智慧和思想去看待城市建设,去看待人类社会发展,优先考虑的是如何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雄安新区建设为人们探索新的城市建设模式提供了实践场景。不同于传统城市建设对生态的先使用、再修复、再保护,在雄安新区启动城市建设前,优先对白洋淀进行治理保护,可谓先保护修复、再使用。这建立在对生态系统的科学测算、对城市发展的细致规划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为雄安新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白洋淀中的游船。韩冰摄

雄安新区建设已经跨越了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传统城市建设模式,进入到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现代城市建设模式。相较于价值至上的西方思维,这体现出东方文明的大智慧,不计较一时一事的得与失,考虑的是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价值从“人与经济”的小格局,被放到“人与自然”之间更宏大的视野去考量,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社会成本被充分考虑,这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提出了有别于西方现代城市评价的新的理念和标准,也为世界城市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完)

受访者简介:

宋少俊:河北大学雄安新区研究院副院长、河北大学燕赵文化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协同发展、规划编制以及文化事业发展。编著有《河北省大运河文化图谱》《新时期河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等,发表《协同学视角下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研究》《雄安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策略研究》等研究成果,曾参与《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保护规划》等多个省市级规划编制工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83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