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京杭运河德州因运河而兴
前言:
运河,自古以来就作为重要的交通方式而被人们使用。古有中国京杭大运河,今有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重要运河。
德州是一个典型的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城市。早在多年前,德州就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迹,禹疏九河,其中五条在德州。公元年,隋朝开凿永济渠,之后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深加工”,才有了今天雄跨南北的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的开通,不仅巩固了历代统治者的统治,还促进了沿线经济的发展。德州这座美丽的城市就是其中之一。大运河的开挖不仅使德州成为京杭大运河上重要的漕运仓储重地,还成为了重要的南北陆路交通枢纽,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誉,“四方百货,倍于往时”,工商繁荣、客商云集、仓储丰富、交易繁盛。德州因运河而兴,但随着近代以来列强侵略破坏,铁路、公路的兴起,运河的航运地位一落千丈,昔日商船遍布的码头早已不见了踪影,只留下一片荒凉还有那几近干涸的大运河。这位为德州的兴起而做出杰出贡献的“功臣”,已经渐渐被人们遗忘。我想:德州,因运河而兴;运河,应被德州永远铭记!
隋唐时期——德州运河文化的形成
公元年,隋朝建立,隋文帝驾崩,在隋炀帝即位以后。公元年,隋炀帝下诏在原来屯氏河的基础上开挖永济渠。永济渠的开凿,把中原和淮河以及黄河以北地区紧密地结合起来,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形成了一个以洛阳为中心,南经太湖直达杭州,西通关中长安,北经临清、德州、沧州抵今天天津蓟县,全长多公里的庞大运河系统。德州经济,社会文化由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公元年,隋朝覆灭,李渊建立唐朝。唐代与隋代相比,并没有大规模地开凿运河,其主要工程只是对隋代遗留下来的运河加以疏浚、补缀、整理扩充而已,但唐代漕运却是我国漕运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唐朝统治者在不断修浚永济渠的同时,还在其两侧开挖了一些支渠。它们或通向平原中部产粮区,或连接东部产盐区。当时的德州已是永济渠旁的一个重要城镇,交通便利,商业较为繁荣。永济渠开挖以后,在汛期,德州水患频繁发生。于是,唐朝统治者在德州段永济渠以东(今四女寺处)开挖了减河,増辟入海口。公元年又对马颊河(号新河)进行重新开凿,减轻了洪水对德州地区的压力。唐安史之乱以后,面对藩镇割据的局面,德州便利的漕运使其军事政治地位不断加强,城内一度出现皆为军户而无民户的现象。此时的德州,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漕运之城。这时,运河附近还开挖了大量支流,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德州商业的发展,为宋代乃至明清,德州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奠定基础。
宋元时期——德州运河文化的发展
公元年,北宋建立,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统治者十分重视运河的运输和开发北宋时期的御河(永济渠)河道和唐代大体相同,即由今河南淇县东卫贤镇起,东北经内黄、洹水、馆陶、永济,过今德州。北宋统治者十分注意“通御河,漕粟实塞下”加强对御河的管理。除了设受运司加以管制,还不断征用兵夫疏浚以及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来使御河保持较大的通航运输能力。德州自然也就成了富庶之地。公元年宋金议和,德州归金管制。德州段的运河因为其重要的航运价值,所以在金天会七年,设陵仓以便漕运。从此,德州开始担负起北方重要粮仓之一的任务。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后迁都元大都,使全国政治中心再次转移至北方,并逐步实现统一。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元世祖任命郭守敬多次考察运河选址,并主持开挖大运河。到公元年,北起北京积水潭,南至杭州拱宸桥的南北运河全线贯通,对于元初大一统江山的维护,对于久经战乱德州的振兴,其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元朝统治者为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将陵仓改为陵州仓,德州成为四大漕运码头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德州也就逐渐有了“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美誉。运河上也常常是“舳舻首尾相连,密次若鳞甲”的繁忙景象。
宋元时期,随着运河南北贯通和迅速开发,以工商经济为主导的德州运河经济随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与繁荣,这为德州运河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这时期儒学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元起朔方,本有语无字”,“但借高昌书,置为蒙古字,以通天下语”②由于元朝统治者注重以儒学为主的汉族文化,所以在德州运河区域的一些汉族统治者和士人也就再一次大力倡导董(董仲舒)学,从而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德州运河区域工商经济的发展,使之成为“人物繁阜”之地,适应其文化需求的市民文学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起来。宋元时期,德州沿运城镇中的说话人与话本文学便是这种市民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的代表作有《警世恒言》等。
明清时期——德州运河文化的繁荣
明清时期,德州段运河经历了多次整治,运河成为南粮北运和南北物资交流的大通道。为保证漕粮运输,明清两代设立了专门的漕运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漕粮运输组织。当时,德州不仅是上的重要漕运码头,而且是重要的南北陆路枢纽,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美誉,工商繁荣、客商云集、仓储丰富、交易繁盛,”“人文飙起,名卿蝉连,实甲山左”②,德州真正步入了辉煌的顶峰。
明清是商业壮大的黄金时期,德州依靠运河便利的航运,行商云集,舟车如鳞,“四方百货,倍于往时。”大量行商的出现使德州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涌现了大量名产品,如瑞兴号的水、旱烟等都是畅销全国的名牌。
明朝初期,德州运河码头主要有上码头和北厂码头。明正统十四年(年),朝廷将德州水次仓和预备仓搬到了城里面,德州码头也随之有了变化,桥口码头成为最繁忙之地。此后,经历了雍正和乾隆年间运河改道后,码头逐步固定下来,并形成了桥口码头和水营码头两个中心。这一布局最终一直延续到建国后。
运河航运贸易的繁荣,也使德州形成很多与运河有关的商业街,如小锅市、米市街、马市、羊市、柴市、绸缎市、线市、西关街、北厂、桥口、大小竹竿巷等。大量商人在德州往来、交易并聚居成专门的商业区,显然是籍运河之便。德州城边也因商业而出现一些小的市镇“北乡有拓园镇,南乡有甜水铺,东乡有边临镇。王解、新安、东堂、土桥、王蛮皆有市面,故皆称镇店焉。”③到明朝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雇佣劳动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运河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书院,如南湖书院、崇仁书院、柳湖书院、董颜书院、繁露书院、州卫书院、正谊书院等。这些书院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对外文化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明永乐十五年(年),苏禄群岛上的三位国王——东王、西王和峒王率领着家眷、官员共多人组成的友好使团,远渡重洋经苏州杭州沿京杭大运河至北京,受到了永乐皇帝的隆重接待。苏禄使团在京留居27天,三王辞归,永乐皇帝又专程派人护送。年9月13日,东王在沿运河南下的归途中病死德州。明成祖派礼部郎中陈世启赴德州为东王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按照明代诸侯王的陵墓规格,为其修建了苏禄王墓。王妃、次子和三子为其守墓,从此再未离开,后裔已有16—19代。④苏禄王墓是古代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更是明朝国力强盛的重要体现。
民国时期——德州运河文化的延续
清朝末年,随着漕运停止、海运发展和铁路的修筑,京杭大运河在沟通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中的作用已不如从前那么重要,统治者对它的整治与管理日渐废弛,河道迅速衰败。进入民国时期,由于以上原因,加上政局混乱与动荡,德州段运河更趋残破。民国二十三年,山东省建设厅治理鲁运河北段工程开工,至此,运河得到了修理,沿岸的水灾才逐渐减少。但是好景不长,年,日本全面侵华,德州沦陷,昔日的大运河又成了日本侵略者作为进攻中国,掠夺中国沦陷区物资的重要工具。直到年,大运河的使用权才又回到了中国人自己的手中。
今天的运河
由于建国初期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忽视,德州段运河一步步走向衰落。虽然50年代——70年代末均进行了修理,多次拨款进行维护,并在老河口至老电厂处又兴起了一个现代化港口,使运河获得了暂时的新生。但是70年代末,随着德州航运局的解散,大运河最终还是因水源枯竭导致河道干涸而被迫停运。
在停运以后,大运河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那个昔日气势恢宏的大运河,忘了那个让德州兴起的“功臣”。但是河水潺潺,流淌不息,大运河这位德州的“母亲”却无时无刻不在守望着她的孩子,守望者代代德州人的生活。
年,京杭大运河被列为世界遗产之一,这又唤起了人们对昔日繁盛的大运河的怀念,唤起了人们对运河的保护意识。漳卫南运河管理局也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德州的大运河一定会再次焕发出她往日的生机!
德州,因运河而兴;运河,应被德州永远铭记!
①顾炎武《日知录之余》卷4。
②胡朴安《中华全国风物志》。
③乾隆朝.德州志.德州档案局影印本,年版.卷五
④齐鲁网:行走大运河①:德州扒鸡随着漕运扬名纤夫逆流拉万斤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6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