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立海河岸,聆听凭津向海的津门故事
清代乾隆初年,一位从浙江来天津的诗人汪沆,写出描写天津民俗的第一本竹枝词(通俗诗),诗中说:“天津名自长陵赐”。长陵,是指十三陵中葬的明代皇帝成祖朱棣。
天津这片土地,在四千多年前经过黄河泥沙的冲击作用下形成的冲击平原,早在商周时期这里便有人类居住,到唐朝中叶,这里已经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
随着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南北船只在三岔河口交汇,成为天津最早的发祥地。作为河海两运,天津在唐代便开盐场,设盐仓,“直沽”是天津城市发展中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名称。
历史的车轮进入明朝后,明成祖朱棣为了纪念当时从直沽顺利渡河攻下南京,于是在年12月23日颁布圣旨建卫设城,以“天子的津梁”为意,取名“天津”,纪念靖难之役的胜利。
从此天津这个名字,至今已是六百余年,老辈人喜欢叫做“天津卫”。
如果说前五百年的天津波澜不惊,那么后来一百多年的天津则是波澜壮阔,有句话说“两千年看西安,一千年看北京,一百年看天津“,纵观历史长河上下五千年,然而正是近代百年才是人类历史的巨变,而天津正是这百年的参与者,见证者。
自年开埠以来,天津凭借地理优势,紧邻北京,海河两运发达,民族工商业崛起,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工业文明的先驱城市,是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外贸口岸、工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作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洋务运动的基地,创造了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医院、第一辆有轨电车、第一家机器铸币厂、第一个邮政局、第一个电报局等“百个第一”,素有“近代百年看天津”之说。
百年的机遇为天津打下了夯实的发展基础,工业、金融、教育、医疗、贸易等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天津正在蓄积力量,再度蓬勃腾飞。
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海河干流横贯天津市区,东流至海河防潮闸,汇入大沽口渤海湾,海河见证了历史岁月的变迁和天津的发展,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天津儿女。
每至夏夜,海河两岸都汇聚着无数市民在河边散步、闲谈、休憩,看着两岸的独特的建筑和海河上精致的桥梁,感受到的是一种细腻和温柔,也许这才是母亲河的意境。
为什么要提海河?坐拥山河湖海的天津,人文和自然资源可谓相当丰富,然而只有海河最了解天津,最有天津人的气质。
无论是海河还是海河两岸,都不是现在的样子,她是经过勤劳的天津人民双手创造出来的。从年到年,海河经历了漫长的整治过程,先后6次裁湾取直,最后缩短了河道20多公里。曾经海河流域共发生水灾平均不到两年就发生一次。天津平原几乎每年都面临着洪水泛滥的威胁。
面对艰难的生存环境,天津人民开始根治海河的历程,几十年的努力换来了今天的海河,才成为人民闲庭信步的去处,这里承载着天津人的坚毅和豪爽,勤劳和担当,智慧和幽默。
当然也是因为海河,所以才有了天津人的饮食文化。历史上的天津,因为河多、湾多,加上湖、淀、塘等,水域宽阔,距海又近,水产极为丰富,品种也多。河鱼、海鱼、虾、蟹、蚌类,应有尽有。天津人喜食海鲜、河鲜,就是由这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养成的。所以天津人有两句俗语:“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
“卫嘴子”形容天津人,不仅能说,更是会吃,除了河海两鲜外,天津是移民城市,南来北往的船只也带了更多的味道。清朝乾嘉时期有位孝廉杨一昆,外号杨无怪,著有《天津论》流传于世,其中买卖杂字中就有:“鼓楼北出酱肉,双立园的包子白透油,南糖北果,荤素菜头,映月斋的点心最可口。”可见天津的吃食多么美味,也难怪天津的百年老字号相当多,比如说耳朵眼炸糕、桂发祥麻花、石头门坎素包、桂顺斋点心、至美斋酱牛肉、骆驼房子烧鸡,都是百年的历史。
天津,曾是的漕运码头。历史传承、求索精神、漕运文化仿佛是一颗种子,将生活情怀深深扎根在了这片津滨大地上,代代传承,成为天津人流淌在血液里的记忆。
天津,如今已是一座开放的现代城市。天津作为京津冀城市群的中心之一,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地位更加凸显、角色更加重要、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以千帆竞发之势,走向未来。
“津门极望气蒙蒙,泛地浮天海势东”,从历史走来的天津,在未来一定会迸发出新的活力与能量,它将以经天纬地、凭津向海的气势,续写新时代的“津门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