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凉山阅城市巨变看花开万里
城因人而兴,人因城而荣。
建设更新是城市的新陈代谢,
是城市文明与文化的传承。
一座城市的精气神作用于城市建设,
同样也浓缩在城市建设中,相辅相成。
凉山,这个因“三线”建设而发展的年轻自治州,
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起成长。
建州之初的凉山,城市基础设施可以用简陋二字形容,
像是一张尘封在心底的黑白照片。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
几乎凉山所有的县(市)都是城区道路狭窄、缺乏供水设施的状况。
那时,全州17县(市)的供水量仅23吨/日左右,
西昌市区的人口仅2.6万人,城区面积仅3平方公里。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凉山城市建设提速发展正始于此,
经过几年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开始完善。
截至上世纪90年代初,
全州居住面积达到了.95万平方米,
与年相比增长44.2%,
自来水供水能力已达万吨,增长%,
城市道路总长度为.05千米,增长45.9%,
其中高级路面为千米。
修筑城市防洪堤86.55千米,
公共绿地面积达65公顷。
西昌市公共汽车公司共有车辆60台,
行驶线路10条,行驶里程千米。
与此同时,
凉山还完成了全州17个县(市)的城市及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工作,
总规划面积为91.62平方公里,
邛海——螺髻山、泸沽湖、马湖3个风景名胜区在上报审批后,
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邛海——螺髻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
西昌市旧城区改造使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州府之态已初见城市雏形。
年,建州40周年前夕,
西昌市完成了城市主干道的改造工程,
新建海河大桥1座,
完成西昌市北山水厂改扩建工程,
市区程控电话开通,州广播电视台、州图书馆等十大献礼工程完成。
城市人口增至17万人,
建成区面积为17.98平方公里。
市区商店、饭店、宾馆等服务设施林立。
年,
西昌市的城镇化率为45.53%,比全国的水平高2.53%。
年,凉山经济社会发展跻身四川“第一方阵”。
转型与创新的时代呼喊清晰响亮,发展与民生的时代课题深入人心。
随后的凉山全域,
17县(市)城市建设竞相发展的局面愈发凸显。
经过“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发展,
按照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凉山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6.96%,
比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增长了9.17个百分点。
凉山州城镇常住人口为.56万人,
初步形成了以西昌为中心城市、
其余16个县(市)为骨干城市、
个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
“十三五”发展期间,凉山区域协同的格局已经显现。
其中,安宁河谷“点—轴”城镇发展格局凸显,
西昌、德昌和冕宁同城化步伐加快,
成为凉山州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
带动全州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平台。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
城镇地方文化和民族传统特色得到初步展现。
最直观的变化,就在我们的身边。
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
一个个见缝插针的城市“口袋公园”,
城市老旧小区不断改造,
城市道路的不断疏堵,
一项项举动不仅改变了城市的“形”,
更重塑了城市的“神”。
绿道、海绵、管廊,
这些城市建设中的“后发”理念已转化成实践。
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优化,
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生态环境更加宜居,
传递着城市发展的速度和温度。
今天,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
都不由感叹凉山越来越好了。
城市巨变对获得感、幸福感的持续加码,
每一个凉山人都能感受到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凉山人有多拼,未来就有多美。
在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一核一谷三带”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
之后的五年,凉山将加快西昌极核引领发展。
推动西昌围绕建设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
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带动一谷、引领全州,
打造推动凉山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同时,以建设农业硅谷为核心,
把安宁河谷打造成带动攀西发展的重要引擎,
加快建成全省第二个农业综合基地、
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
全国知名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世界级的“中国安宁河谷”。
此外,按照同城化发展战略定位,
推动德昌、冕宁、喜德深度融入西昌极核、
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引导相邻地区融入同城化发展,
增强发展协调性、整体性,
形成“1+3+N”发展新格局。
编辑:杨锟
责编:任倩茹
策划:凉山日报融媒体中心
审核:蒋映春
摄影:冷文浩(供图)
制图:杨锟
统筹:任倩茹
来源:凉报融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