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这个自然界的头号杀手,在人类面前简

历史还不是一门科学,仅仅靠伪造和删节才会被弄得像门科学似的。——罗素(英)

文章分类

历史奇闻

文章字数

字,阅读约5分钟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它无时无刻不再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就构成了自然灾害。其中,“洪涝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亚于其中任何一种,被视为自然界的头号杀手。

我国“水灾”频发。据一些历史文献记载,从公元前年到新中国成立的年,多年来,中国共发生洪水次,基本上是两年一遇。

相传,在年前的原始社会,中原地区曾发生过特大洪水灾害。当时,因为平原被洪水淹没,许多人携家带口到山上避灾。这时,出现了一位治水英雄,他就是大禹。传说为了治水,他曾经三次远离家门。大禹也是中国人战胜洪水精神的一个缩影。

据史料记载,长江曾多次发生水灾。

从汉初到清末的两千年间,发生了多次大洪水。从年到年的多年间,湖北江汉干堤决口次。年,全流域发生洪水,造成荆江大堤决口20多次。

当时荆州城区积水深达五六米,过了两个多月才退去。年,宜昌洪水最大洪峰流量达到10.5万立方米每秒。年,由于气候异常,全国降雨时间增多,最后,造成了全国大水灾。这也是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的范围最广,最严重的一次洪灾。年的洪水共造成万人受灾,3.4万人淹死。当时引水决口量达到每小时亿立方米。

年,长江洪水波及四川,云南,湖南,贵州,江西,江苏等省市。除云南,贵州外,其他几个省市个县市,个乡镇受灾。从各省受灾情况看,此次洪灾影响罕见。四川省21个市地州基本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山洪灾害,而地处长江中下游的五省不仅平原地区遭受洪水侵蚀,海拔较高的山区也遭受洪水侵蚀。因为暴雨洪水造成的洪水位高,内涝,山洪,堤防垮塌等次生灾害频繁发生。

作为母亲河,黄河的洪水比长江还要多。

从公元年到年的年间,黄河下游河道共有决口余处,改道26处。黄河每三年至少决口两次,每一百年改道一次。

黄河洪水波及黄淮海平原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五省,共25万多平方公里。宋元七年,黄河决口,淹死多万人。明崇祯十五年,黄河泛滥,开封34万人溺亡。年,黄河发生决口62处。同年8月,黄河中游支流发生洪水。洪水造成黄河出现50多处裂缝,波及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四省,共造成1.27万人死亡。

年,黄河中下游发生大洪水。因为洪水汹涌,京广铁路被迫中断。因为河南,山东等地的防汛部队坚持防守,保证了黄河中下游的防洪安全。年,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流域发生洪水。花园口站峰值流量达到1.53万立方米每秒。除原阳,开封,中牟等3个老滩涂外,其余区域全部被淹没。当时共有个村.4万亩耕地被淹,受灾人口93.27万人。

黄河上游洪水主要发生在河套平原兰州河段和宁蒙河段。

因为上游地区暴雨较少,洪水发生频率较低,这些地区人口密度较低,因此灾情较下游地区轻。而中游龙门-潼关河段共有滩涂多万亩,因此洪水泛滥会造成灾害。

三峡建库后,渭河下游河道不断淤积,洪涝灾害更加严重。年8月至9月,由于连续30多天的暴雨和刘家峡水库的调蓄,黄河上游爆发了洪水。9月,兰州中山铁桥检测到的峰值流量达到立方米每秒。洪水淹没4万多亩耕地,兰州多家厂矿严重受灾。

3年,黄河中下游出现罕见的“华西秋雨”天气,导致渭河流域出现6次洪峰,咸阳,华县站出现历史最高洪水位。受此影响,渭河干支流决口8处,受灾人口56万余人,农用地被淹.8万亩。许多大城市也未能幸免于滔滔洪水。据记载,北京五次被洪水侵蚀,天津八次被淹。

20世纪发生过三次大洪水,一次是在建国前,一次是在建国后。

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暴雨持续了一个多月,引发了百废待兴的洪水。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桑田变身大海。武汉市积水达数尺深,三个多月后退去。此次洪水共受灾15万平方公里,淹没土地多万亩。

据记载,许多人因洪灾被迫离家出走,洪灾引发的次生灾害一度造成社会动荡。当时受灾人口达到1亿,万人死于洪灾,令人震惊。

解放后,发生了两次全国性的水灾,分别发生在年和年。年,洪水受灾面积达2.4亿亩,共有万亩耕地被淹没,3.3万人死亡。在这次洪灾中,京广铁路被迫停止运营天,全国抗洪救灾资金达3.2亿元。

此外,其他大洪水还包括:年海河流域洪水,淹没安康老城区,损失惨重;截至目前,我国年均洪涝灾害面积约1亿亩,因灾造成的粮食减产可达亿公斤。

客观地说,洪水频发有不可抗拒的原因,可以说是难违“天命”。但与相关历史数据一一对比,洪灾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与人口增长趋势相当吻合。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口的快速增长,耕地的扩大,围湖造田,毁林等人为破坏,不断改变着地表状态,改变着汇流条件,加剧了洪涝灾害。

参考资料:

“《尚书要典》,《史记·下本集》,《长江流域历史概况与水文特征》,《黄河下游河流变迁》”

这里是《甜甜萍的纪实》,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咱们后会有期。

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径丛林。——车尔尼雪夫斯基(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977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