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你在哪里
最近天气有点凉,夏天的余热还没走多远,温度计上的数字就忙不迭地往下掉,年9月13日的天津,是19℃。也许是你上大学之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也是第一个离开父母没有在家过的中秋节吧。
以前背诗也都只觉得是诗而已,什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什么《夜雨寄北》,抑或是《望月有感》。是考试里不会多过两分的填空,是每个早读的昏昏欲睡,是被迫默写了一遍又一遍的作业,是——彼时觉得没有什么意义的感伤。月亮存在有46亿年了,人类的历史没有这么久,中秋节开始被作为节日,也不是什么前尘隔海的往事。
小时候是看不懂”月是故乡明“这种诗的,即便在诗歌鉴赏中也能以一种借阅式理解写出标准答案,但我不认为自己是懂的,因为中秋那天,我也只见过家乡的月亮而已。
王菲有首歌,唱当时的月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可是翻一翻你的微博里用月亮造过的句子:
“
“谁能告诉我
哪一种信仰
能够让人
念念不忘”
”
张爱玲在《金锁记》里写三十年前上海的月亮:
“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
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
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
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
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
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
倒还没有人写过天津的月亮,我亦不曾见过三十年前的月亮,我只知道,二零一九年农历八月十五日这天的月亮遮掩在厚厚的云层之后。中秋这天,原是没有月亮的。原来月圆之夜也可以看不见月亮的。
就好像,原来夏天也可以结束得毫无征兆。
“
“你这一生只会经历一个夏天,其余的都是和它在比较。”
”
当时的月亮不都是最好看的,但此后遇到的无数再圆再美的月亮,都忍不住拿来和它比较。在异地的这第一个中秋节,大概是怀念夏天的,夏天是多么美好的季节,“如果真的有世界末日,一定不会在夏天”,可是夏天要结束了。
也许心里是不无遗憾的,在听到《等你下课》时会黯然神伤:
“
“高中三年
我为什么/为什么不好好读书
没考上跟你一样的大学”
”
如果,如果这个夏天多考了两分,是不是一切就会不一样了呢;又或者,如果当时再勇敢一点点。
可是什么都没有,不管是机缘巧合,还是阴差阳错,它们渡我们来到同一座城市,一起在这个夜晚看其实看不到的月亮。
当然我不曾知道,在未来的几年中,我与这座城市会有怎样惊奇的际遇。我写过那么多好看却无用的漂亮句子,我试图竭尽一切言语去歌颂你,在这一个他乡的夜晚,我总愿意试一试,去和这座陌生的城市相爱。
夜晚的海河河畔真的很美,灯火像一座流动的盛宴,流光溢彩地浮在水上。有一瞬间路灯将彼此的脸照得透亮,而我仅仅是想在这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借着灯光看一看清楚你的脸。我想时间停留在这里就好了,夏天不要过去,这个夜晚也不要结束。
可是夜风微凉,宿舍的门禁是23:45,我要把这个夜晚挡在门外了。
看了太多成年人要怎么做的话,比如即便经历了一个情绪泛滥的夜晚也能在第二天七点准时醒来去上早八的课,比如偷偷崩溃过后还是会在内心消化掉所有秘密,可是有时候,偶尔有时候,还是只想像十年前一样,不去想明天以后,只想留住这个夜晚。
“
大抵月圆本来也不是个节日,只是因为人类的聚散有时,才被赋予了意义。如果没有聚散合离,一千年前的月亮和现在也没有什么分别。
”
月亮永远高高在上,永远清冷悲悯地打量着世间的悲欢离合,它从宇宙大爆炸的时代走来,于一片混沌中抽离而高悬,和所有围绕着它的行星保持着亘古和永恒的距离。
我们深知离它遥远,但千百年来总赋予它不断绮丽的想象,月亮没有奔我们而来,至今也没有人试图摘月成功,我想赫本的话中“月亮”依然始终作为一个比喻意象而存在。可是我们还是忍不住想,就算这个夜晚看不见月亮呢,它还是会知道我们卑微而渺小的祈祷吧。
纵是见惯了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可我还是想,
我们都能有很长很长的寿命,和很久很久不会用完的缘分,
再回到家人身边,走从今夜白起的路,看还是故乡明的月亮;
也愿意记住他乡的这些夜晚,这些心里的碎碎念,
想着不管多远,至少我们看的还是同一个月亮。
我终于明白苏子的愀然,也愿意去感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背后的一丝哀凉。“你看到的星星极有可能是二十亿光年外的孤独”,可是,你不要擅自认定宇宙有多浪漫,它远比你想象中的,更加浪漫。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被跨越,正如同没有一个夏天不会结束。
这个夜晚也要过去了呀,可是,我想要你知道,萱萱还总是在的。假如,南开大学只剩一个可以哭的地方,那一定是萱萱这里。在这个他乡的夜晚,在这个什么都善变的人间,萱萱总是在后台等着你的。
文案/谢昕言
排版/陈心怡
编辑/孙艺彤吴泓洛王云暄
图片来源/萱萱朋友圈(已授权)
图片未作为商业用途,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南开大学团委”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9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