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落地完胜海教园这个全国第三的重磅项
曾经有北京媒体到天津考察后吐槽说:“北京的规划基本确定什么时候实现,天津的规划可能就只是规划。”这一点天津人很多时候无力反驳,甚至有些pstd。天津不缺好项目,但跟进落地效率直接左右着规划的含金量。这两年如果说天津还有什么“大干快上”的重磅项目,那么位于津南的国展中心无疑是排在第一位的例子——凭借国家级项目的优先级快速推进,带动板块及区域配套与环境更新,国展居住市场也因此炙手可热。
而回顾整个国展中心的建设历程,也似乎是从去年项目重新启动前后开始,作为“天津金三角”的津南,有种肉眼可见的感觉在加速向前……
这两年津南的市场声量明显上来了,几个城市重大的规划步调中总少不了它的身影。
当然,声量毕竟是个有点虚的概念,因为如果单数利好,每个城市每个区都能列举一二三四,然后吆喝一句:我们要大变样了!难免有自嗨之嫌。
但仔细拆解这方面津南的几个新方向、新动作,分量能级上确实是足够嗨一嗨的。
无论是国家级会展中心的落地、借海教园资源大力推进的“天津智谷”,还是全区85%被划入双城生态绿色屏障区,能够清晰地看到,津南积极拥抱天津经济转型过程中,“生态低密+产业更新”的基调和主题。
且从目前推进情况来看也并不浮夸。
比如总占地约平方公里的天津智谷,截至年11月公布的官方公开数据里,已有个项目落地,总投资近亿元。津南还通过审批制度改革,大幅简化办事流程,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孕育了一大批创新载体在此滋养下茁壮成长。
其实从区位和轮廓看,津南在环城四区中与市区接壤距离最短,之于承接城区外溢资源来说是一个劣势。
但与之对应的,津南的另一大区位优势在于海河——全长72公里的天津海河,有32公里途径津南,这也是津南要重点利用的资源。
津沽公路、天津大道、地铁1号线,构成了天津城区在海河以南连接滨海的主要通廊,逐级催熟了双港、辛庄、咸水沽板块的发展。而津南当前及未来的重心,就是通过串联五个镇和津南开发区等节点,打造海河中游南岸高端服务业发展经济带。
而这个经济带的核心、主题与领头羊,就是位于中上游的国展中心。
天津国展项目自去年9月重启以来,相应配套的跟进都进展喜人,带动国展组团成为后来居上的“网红”板块。作为国家级项目,市场对其提升区域发展也抱有很高的预期。
整个国展中心占地面积有万平方米,相当于个足球场那么大,室内外展览总面积达到55万平,全面建成后将是北方展览体量最大的新一代绿色智慧创新型国家会展综合体。
一旦投入使用,那么去年还在全国展览场馆面积上勉强排在第20位的天津,就能借此直接冲进前十了。
目前国展中心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已通过验收,将于明年6月竣工并举办首展,正处于内部装修阶段。
32把中央伞柱结构支撑的大型展馆,几十万平米的玻璃幕墙,视野通透,简约现代,现场手机扫码就可以追踪到施工全过程,是智慧、绿色的最佳体现。
而随着首展时间节点的临近,国家级项目的派头也是越来越足了,今年8月更“喜提”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财经频道,以及其他近百家媒体平台的宣传报道。
9月,国展商办项目国展大厦、国展天地正式启动招商,首批已有8家企业签署了意向合作协议书。
11月初,有“中国装备制造业风向标,内循环经济晴雨表”之称的CIE中国工业博览会,正式签约确定于年3月16日-19日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举办。
这也是继中国建筑科学大会暨绿色智慧建筑博览会、首届中国(天津)国际汽车展览会后,天津国展“解锁”的又一个重磅展会。
未来,国展中心还将举办更多大型展会活动,做新时期聚焦智能科技产业后,天津展示和挖掘“智能制造”领域成就潜力的一个窗口、一张名片、一大引擎。
天津需要国展
一个几乎被说烂了的title:天津国展中心是继广州、上海之后,中国第三个国家级会展综合体。但这个分量和压力究竟有多重,不放在京津冀及全国同类资源中对比是没有具象感受的。
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显示,年全国共举办了场经贸展会,展览总面积万平米,其中举办展览面积前十的城市依次为:上海、广州、重庆、北京、南京、青岛、成都、沈阳、深圳、昆明——没有天津。
TOP10城市一年的展览面积就占到了全国总面积的近5成,但只有三个位于北方。这也印证了国内会展业的现有格局:整体北方弱于南方,京津冀弱于长三角、珠三角。
天津年共举办展览场、累计展览面积万平,全国占比均不超过1.6%,排名第19位。虽然相比年净增了28万平、属于上升比较快的,但对标北上广和重庆,仍有不小的差距,换言之,天津会展规模与城市地位并不匹配。
年天津已投用的4座展览场室内可供展览面积加起来也仅14.1万平。回过头来再看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项目的体量:全面建成后室内展览面积可达40万平、室外展览面积约15万平,远远超过之前的四大展馆之和!投用后将直接带动天津各项展会数据大幅度提升,并有力改善全国展馆资源“南重北轻”的现有格局。
北京展览业由于用地资源紧张等问题已遭遇瓶颈,展览面积不足、设施落后,也迫切需要天津新国展的建设来弥补京津冀地区超大型展馆的空缺。京津冀会展业北京一家独大、城市群联动竞争力不足,扶持政策多各自为政的现状,将在“一起做大做强”的新规划思路下改变。
从这个角度讲,天津国展并不是“一座城的战斗”,背后也寄寓着京津冀乃至整个北方会展业的荣光。反过来说,也只有立足于京津冀服务,天津国展才能真正做好、才有长远价值。
会展业的发展之于区域经济的意义,不仅体现在繁荣交通、餐饮、住宿市场,也不止于提升城市形象和加强服务职能,更深刻的影响是对产业结构的推进与改善,最终构成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津承接北京会展资源,必然不甘于仅作为后者的补充,而是要办出自身特色、提升品牌影响。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是天津的优势之一,新时期聚焦智能科技产业后,如何展示和挖掘“智能制造”领域的成就和潜力,会展业就成为绝佳的窗口和引擎。
事实上,目前天津最“出圈”的大型展会——世界智能大会,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网信办、中科院、工程院和天津政府共同主办,年至今已在梅江会展中心举行了四届。
而作为商务部牵头的国家级会展综合体,有别于现有梅江会展中心、滨海会展中心和天津老国展,天津新国展除了规模大、硬件新,后发优势还在于,绿色技术与产品应用最多、智慧化水平最高,在各种意义上被寄予厚望。
年8月,天津国展与华为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智慧型绿色型国家会展中心的规划与建设。“绿色”和“智慧”,恰恰呼应了天津经济转型的两大关键词。
定在明年6月的天津国展首展为“中国建筑科学大会暨绿色智慧建筑博览会”,主题同样跟智能领域相关,将以“新基建”为引领,聚焦前沿科技,展示在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新设备、新建筑等方面的发展方向和成就。
客观来说,天津在智能科技领域的积极性、参与度和贡献值,比很多人想象的还要深入。有决心、有政策,也拿出了真金白银的支持,得以吸引一部分重点企业与天津深度合作。
倒计时还有9个月的天津国展首展,也是一次会泽百家的合作交流平台,据悉,目前已有不少行业龙头企业签约参展,还有企业表示,将借展会之机布局天津。
枢纽地位价值几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会展行业来说,交通、物流就是这个关键的“器”,展品能否及时完整的送到展会现场,参会人员的出行、住宿如何保障,对交通运输效率和物流服务质量都有较高要求。
去年9月的一个大事,编制历时22个月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正式印发,随后交通运输部确定第一批13家交通强国试点单位,年内再度追加第二批21家试点,新时代交通运输工作就此掀开新篇章。
天津作为第二批试点之一,于今年7月发布《天津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也正是在这份天津本地的细化文件中,首次提出“以港口为魂、铁路为骨、道路为基、航空为翼,打造国际枢纽港口、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国家会展中心三大物流节点”等目标要求。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进程,实际也包括三地会展产业与物流业的联动机制建设,而国展中心作为一个战略性的物流节点担当,是未来区域交通大网络中绕不过去的枢纽,也必然会吸引市政资源的倾斜,以保证相关配套的加紧落地。
于是我们看到,途径国展中心的地铁1号线东延线去年底局部开通至东沽路站,其他各站也都已竣工,随时准备全线通车;连通新国展与外环线的大动脉——原海沽道、现命名为国展大道,也已竣工验收;加上现有一横一纵的天津大道和宁静高速,及在建国展路、东文南路、天津大道会展辅路等,未来将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为了便捷空运,国展中心与滨海国际机场之间也是势必要打通的,为此津南早在年就开始布局“大空港大会展”。年7月的公示里,披露了拟建机场大道的细节,位于国展西组团东侧、将向北跨过海河与滨海国际机场连接。
除了交通条件,天津国展中心还有31.7万平的综合配套区,集大型展览、会议、商业、办公、酒店、餐饮功能于一体。其中展区东侧的配套酒店目前已签约万豪两座酒店品牌——天津万豪酒店、天津福朋喜来登酒店,预计年7月投用。
需要拿出来标红加粗再强调一下的是:“天津国家会展中心是贯彻落实国家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标志性工程。”可以说,它的运营成败关系着天津的脸面,在配套保障方面处于优先级实在顺理成章。从项目重启后各环节落地进度也可以看出,天津是憋着一口气誓要搞好这片区域的。
抛开“高大上”的规划背书,其实所有规划步调都能殊途同归地落到对人居环境的改善。
比如在天津的最新交通部署中,国展中心上升到了与国际枢纽港口、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并列的三大物流节点之一的地位,由此带动地铁1号线东延线、公路动脉国展大道(原海沽道),以及连接滨海国际机场的机场大道等一系列交通设施迅速推进。
固然初衷是为会展行业保驾护航,但谁又能否认其客观上对整个津南交通条件、出行环境的巨大提升?
再谈到对生态屏障区的复垦复绿及拆迁工作,一组数据足以说明成果和效率:年底至年6月底共新增植树造林6.76万亩;年1季度到年4月一级管控区已拆迁约万平。
环境的“大变样”,从卫星地图上也肉眼可见。
总面积平方公里的屏障区,津南涉及平方公里,是所有行政区中占比最大的,这也意味着全区85%的范围都要按照全新生态理念提升改造,对区域环境和发展路径可谓影响深远。
产业升级的另一面,就是随着管控区拆迁、城镇化发展的人口安置问题。双城生态绿色屏障区内现有24个街镇,个村,其中已拆或正在拆迁村庄个、待拆除村庄17个,规划保留村庄29个,全部位于津南区。
因此在追逐会展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之外,民心工程也是津南改善居民环境、提高城市界面的工作重点。这方面,央企中国铁建承担了不少责任,为津南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铁建为铁道兵部队出身,“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传统强项,房地产之外,中国铁建的代表作是人民大会堂、大亚湾核电站、上海磁悬浮、青藏铁路这些响当当的重大工程。
经过72年发展,中国铁建如今已是“全球家最大承包商”排名第3位的大型综合建设集团,在业内拥有完整的资质体系,业务涵盖工程承包、勘察设计咨询、房地产、投资服务、装备制造、物资物流、金融服务及新兴产业。
而作为16家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之一,自年销售额突破0亿元后,中国铁建也正式跨入“千亿房企”行列。
天津城市发展的方向已经明确,对于区域来说,积极拥抱趋势既是生存需要也是发展之道,而对于企业来说,选择有前景的区域并且坚持深耕,也是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务实路径。
出于对津南区发展的看好与重视,年3月,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铁建设集团与津南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承诺将在三年内向津南区投资亿元,进一步推进双方深度合作。
津南是中国铁建在天津深耕的区域,落子国展则是其整体布局的关键一步。
一个板块要吸引企业和人过来,学校是重要筹码或曰后勤保障,尤其对天津这种以教育资源著称的城市来说,这两年以及未来的置业方向,教育方面的权重都在不断加码。而品牌学校就是国展板块居住配套中的一大招牌。
津南的教育资源虽与市区不在一个等级,但在环城之中已是佼佼者,如果说海教园学区+咸水沽优质学校是传统优势,那么以国展板块配套为代表的集团分校计划,则可以理解为一种新兴优势。
固然,这类的分校与积累多年的市区名校仍有差距,但其吸引的本身就不是将教育作为置业第一考量的客群,而是致力于给那些不主要考虑学校、但又对教育环境有一定期许的人,提供一个减少后顾之忧的选择。
在这一点上,津南区政府的大力牵头和支持推进,无疑也给区域资源竞争添了一个加分项。
教育产业优势与会展经济,已成为津南区特有的资源优势,而国展中心+海教园两大战略,也给津南的房地产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极。
国展中心东西两大组团,除会展相关用地外,还各有规划体量超百万平的居住用地。
目前首批开发的是西区组团已卖出5宗地块,依傍地铁1号线站点,楼面价在1万上下。
5宗地块分属4家房企、开发4个项目,其中就包括中国铁建在津南的首个项目——中国铁建·花语天著。目前项目城市展厅已对外开放,市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