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文化融合的天然通道西部文明播报

永定河,海河流域七大水系之一,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省朔州、大同,河北张家口地区,北京市延庆、门头沟、房山、丰台、大兴五区,再经河北廊坊、天津武清汇入海河,流至渤海,全长公里(含永定新河),流经43个县市,流域面积4.7万平方公里。它古称水,隋唐时期称桑干河、清泉河,金代称卢沟,元、明以后又有浑河、小黄河、无定河等名称。河流名称的变化,是其水文状况恶化的一种反映,尤其明清以后变得易淤易决,水患频仍。清康熙三十七年(年)大规模整治河道、修筑河堤之后始有今名。永定河从远古流到今,不仅滋润了两岸肥沃的土地,哺育了包括京、津在内的城市群落,更孕育了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成一道跨越京津冀晋的文化风景线。

  永定河跨越了晋北高原与华北平原两大地理单元,途经畜牧与农耕两类经济区域,河谷地带自然成为南北民族交往的通道、各种文化交汇融合的走廊。唐代以前,的政治、文化中心在西安和洛阳,形成了辉煌的秦晋文化、河洛文化。其后的辽、金、元、明、清各代相继建都北京,的文化中心也随之东移。永定河谷地正是“东移”的路径之一,它不仅为秦晋文化与燕赵文化的沟通,更为西北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使新的文化中心得以落户北京。受其影响,永定河流域逐渐形成了一条蜿蜒奔腾的水脉,同时也形成了一条五彩纷呈的文脉。

  距今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已出现在永定河上游、今河北阳原县境内的泥河湾一带。从多万年到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人类活动都在这里留下了内容丰富的遗迹,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泥河湾的考古发现,改写了关于人类起源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昭示了永定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距今7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永定河中游出现了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距今约20万年至1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永定河流域的居民代表是北京的新洞人、山西阳高县的许家窑人;进入距今10万年至1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则有北京的山顶洞人、山西朔州的峙峪人;新石器时代,又有了北京门头沟的东胡林人等。可以说,从多万年前到现在,永定河流域内的人类活动遍布多地,生生不息。西至永定河上游、东至辽河上游这一大片农牧交错带作为联结中原与欧亚大陆北部广大草原地区的中间环节,在古文明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多民族国家统一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最集中地反映在这里;从南北朝到辽、金、元、明、清,许多历史的“重头戏”也都在这个舞台上演。

  永定河流域的古都、古城、古堡、古村落,反映了五千年华夏民族融合的发展历程。永定河除孕育了古都北京,还造就了古都大同(北魏的首都,辽、金的陪都),以及传说时代的黄帝之都涿鹿(今涿鹿东南四十里之古城),西周末年北狄人所建代国之都——代王城(今蔚县东之代王城),元代的元中都(今河北张北县西北)。这些都城,上溯炎黄,下及当代,贯通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既有首都、陪都,又有割据政权之都、统一王朝之都;既有中原汉王朝之都,又有北方游牧民族之都。数量众多,类型齐全,构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古都群落。永定河流域分布着众多上迄秦汉下至明清之郡、州、府、县、卫的治所城址,反映出永定河流域行政建置历史的悠久,诸如代县故城、永兴故城、矾山故城、缙山废城、永宁旧城、万全右卫城、故蔚州卫城、故延庆卫城、狼山府城等。它们作为曾经重要的行政建置,展现了区域历史发展的脉络,起到了时空标志的作用。出于战争防御的需要,在永定河中上游地区遍布大大小小的古城堡,如新平堡、得胜堡、开阳堡等。它们都有高大厚实的土筑墙垣,有的还甃以砖石,坚固、方正,自成一体。这种城堡形态的古村落在永定河流域普遍存在,显示出民族交错地带的聚落特征。永定河流域的其他古村落,相对保存较好的也不少,如北京的爨底下、灵水、三家店、琉璃渠、水峪等;河北省的南留庄、北方城、暖泉镇等;山西省的觉山村、小石门村、神溪村等。

  永定河流域的民间文艺和民俗文化既具流域共性又有各地特色,呈现多种形式、时空交织、相互辉映的状态。花会、幡会、秧歌、锣鼓、社火等,本是中原农耕民族为庆祝丰收或春节、元宵等举行的节庆活动,在永定河全流域同样盛行,但融入了很多北方草原民族热烈奔放、雄浑大气的风格。比如,上游地区的梆子戏、秧歌戏、北派皮影戏、蹦蹦戏等曲调高亢苍凉,内容和形式都有游牧民族生活的印记;同样是社火,河北蔚县的打树花、拜灯山,涿鹿的绕花,门头沟的台火等,呈现火树银花的方式不同,但都反映了对火的礼赞,既有草原民族以火驱兽习俗的保留,也有流域内采煤、冶矿业发达的体现。由于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永定河流域的民间戏曲大都流传久远。门头沟古幡乐保留了明代祭祀孔子用的礼乐,柏峪的秧歌戏被称为古代音乐的“活化石”,京西太平鼓、浑源扇鼓和云胜锣鼓等民间鼓乐舞,包含了远古时期北方民族粗犷豪放、爽朗大气的性格特征。永定河流域的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既有历史的沉积和延续,又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文化元素流布和途经的影响与痕迹,这正是永定河文化走廊的独特魅力。

  (来源:北京社科普及读物《北京历史文化三千年》)

作者/来源:人文之光网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87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