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津博物馆,读漕运文化
天津,亦称“天津卫”。在天津民间中有两段关于天津建“卫”的俗语:一称:“先有军粮城,后有天津卫”;另一称:“先有娘娘宫,后有天津卫”。不论是“军粮城”还是“娘娘宫”,都说明了天津的发展历史离不开“漕运”的兴盛。
天津有着六百多年历史,其起源和发展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和漕运的兴起密不可分。天津成为“当河海之冲,为畿辅之门户”的重镇,是江南漕运上达京城的必经之路,天津成了当然的漕运枢纽。元、明、清定都北京,途经天津地区,“漕运”的兴盛,造就了天津的发展与繁荣。
明代建“卫”天津漕运历史简述
对于“漕运”,天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作为古黄河的入海口改道后,所形成的冲积平原,有着极其发达的水系资源。不仅有广阔的海河流域作为腹地,并且还有横贯南北的大运河联系了黄、海、淮河长江下游地区。以海河为干流,还联系了内河和海域的航运,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海河成为连通南北必不可少的一段。这也为天津“漕运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朝后,永济渠早在隋朝,隋炀帝已下令开挖了途经今静海县独流镇地区的永济渠,这条渠也是唐代运送军粮和物资的主要水道。到了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由于迁都燕京(北京)所带来的吃饭问题。金朝把隋炀帝挖的永济渠改名为“御河”,用来把河南、山东、河北的粮食运送到燕京。为保证漕粮能安全抵达燕京,金朝在三岔河口(狮子林桥附近)一带设立了直沽寨。而三岔河口一带很快发展成漕粮运输的中转枢纽和通往首都的军事要地。
朱棣于三岔河口明朝建都北京后,明成祖朱棣于年在直沽寨筑城设卫。而“直沽”曾是天子渡河之地,便赐名“天津”,从这开始,便正式有了“天津卫”这个称呼。建“卫”之后的天津,成为当时漕运和海盐转运的中心,天津城从旧日的聚落市政发展为军事城堡。此后,随着漕船的往来、商船的栖泊、商贾的汇聚,“天津卫”得以逐步发展。
南方运往天津的特产到了清代,“运河经济”效果越发的显现。除大量粮食经运河运往北京外,南北方土特产品、丝绸、建材等也成为运河运输的重要物资。除了南北漕运的繁忙,天津还开始了与辽东的海上运输活动。晚清时,随着天津的开埠,天津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海河运输逐渐取代了运河的功能,成为天津河海运输的重要通道。
漕运海运图而海运漕粮的兴盛更加速了“天津卫”的发展速度。大批的粮食通过海运经天津大沽口进入海河,再经北运河运入北京。无论是通过京杭运河运送漕粮,还是通过海洋运送漕粮,都必须经过天津。因此,天津成为漕粮北运的咽喉重地。漕运的兴盛,也带动了天津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诸如修造船,装卸搬运,河道修筑、船务、港口码头建设等。至此,“天津卫”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封建大都市。
元代海运图娘娘宫与军粮城
漕运,是天津城市的发展极为重要的因素。而伴随着漕运的兴盛,就是出现了与漕运相关的文化和大量地名。例如一些以粮城、仓、屯为通名的地名,取自漕运码头及仓储设施;一些以务、关为通名的地名,出自以漕粮督运、税收机构;以“娘娘(庙)”等为地名者,则源于以漕运兴起的妈祖文化为名。
军粮城
天津民间有“先有军粮城,后有天津卫”的说法。天津军粮城镇位于东丽区津塘公路北侧,通过出土文物考证,春秋时期这里就形成小村落。军粮城地名始于唐代,为防备北方契丹族入侵,朝廷在幽蓟地区驻守重兵九万余人。军粮依靠南方供给,海漕路线是:从江浙沿海,绕过山东半岛,经渤海西岸运到军粮城。军粮在此转输,修筑城垣,故名军粮城。“城”是当时军队的一级建制,后演化为地名。
天后宫娘娘宫
天津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先有娘娘宫,后有天津卫”。天后宫的建立源于流传于闽、粤一带妈祖的传说。天津供奉妈祖始于元代海运漕粮的兴起,为尊重南方漕运船民祈求海神保佑海漕运输安全的信仰。元泰定三年,在船只集中的三岔河口以南、海河的西岸,兴建了一座“天妃宫”,以求护佑漕运安全。传说天后娘娘的座位下是海眼,天后娘娘镇压住龙王,保护船只安全航行。所以每当船只到天津后,各船人员都要登岸到天后宫焚香祈祷娘娘保佑。
而妈祖林默娘在天津不光是护佑“漕运”的平安。她因为镇住了海眼,使海水淹不了天津,使得她又成为了“天津卫”的保护神,使得普通老百姓也对她顶礼膜拜。因此天妃宫一带的商业也非常繁荣,初一、十五,特别是逢年过节,香火鼎盛,热闹非凡。天妃宫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年)改称“天后宫”。
祭祀河神金龙大王,大王庙在明清两代,天后宫及其周边地区是天津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由此而派生出的地名如宫南大街、宫北大街、宫前街一直是天津早期的商业中心。年对宫南大街、宫北大街进行整修,建古文化街。另外,津南区葛沽镇是著名的古镇,也曾建有天后宫。
漕运文化见证了天津商业的发展
运河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明清两代,而天津这座城市与之同步崛起。海河航运为南北物资交流提供极大便利,促进了天津商业经济的发展,尤其在明代以后,物资交流更加频繁,明朝政府允许运粮漕船夹带南方土特产货物到北方发卖,获得利润以支付漕船所需费用。当时,以直沽和大直沽一带最为繁华,每年大量的漕粮经天津转运。城东的宫南、宫北大街,城北的锅店街、针市街、估衣街、竹竿巷,以及布店胡同等都是明代繁荣的商业点。
清代,天津已成为“地处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车”的贸易港口和水陆交通枢纽。漕运比明代又有进一步发展,河运、海运并举,作为京师门户、水陆通衢的天津卫,得以迅速的发展起来,渐渐由军事城堡向商业经济城市演变。
年前,天津街市估衣街:估衣街坐落在繁华的东北角和北大关之间,与北马路平行,全长米,是天津一条有余年历史的古老的商业街,这里曾是天津商业的摇篮。估衣街形成可追溯到14世纪的元代,当时叫“马头东街”。估衣街形成于元代,兴起于明朝,辉煌于清末民初,成为当时天津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市,是具有多年历史的老街。最开始,估衣街只有估衣铺,因而得名。清光绪年间,除了估衣铺外,绸缎、棉布、皮货、瓷器商店也发展起来。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达到鼎盛时期,这里成为华北地区绸缎、布匹、毛皮、服装、笔墨文具、中药材及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一些老字号如谦祥益、瑞蚨祥、瑞生祥、元隆、老胡开文、老茂生等都集中在这条街上。
年,闽粤会馆估衣街的兴盛,得益于天津卫在北方“漕运”中的重要位置。当时运盐、运粮的货船均在南运河靠岸,往返装运各地物资,运销华北。内河航运发达,陆路交通畅通,人口流量日益增长,促使估衣街的商业迅速发展起来。水陆交通的交汇点,也是本地与外地人口流动的聚合处,因而极大地促进了这条古老商业街的迅速发展。
竹竿巷:位于北大关一带的竹竿巷,建于清康熙年间。东起永丰巷南段,西通延安路,长米,宽2米。因巷内多竹木商店,批发零售竹竿、竹木制品而得名,每天在这里交易的客商络绎不绝。当时,在竹竿巷的附近,比如针市街等地,集中了许多外埠的客栈,其中以山西人和广东人为多,来自最远省份的是新疆伊犁人。竹竿巷是当年天津乃至北方商业中的一杆旗帜,一座航标。譬如当时各商号和银号,甚至外国的银行,要在津办理汇款都要以竹竿巷公汇经纪人开盘和收盘的行市作依据。竹竿巷处于在元、明漕运繁荣发展的影响下而形成的黄金商业区。当年成为天津商业的摇篮,这里商家林立,商贾云集,灯火辉煌,交易火爆。作为联结南北经济的运输线,南北运河还养育了沿岸的百姓。
明朝天津卫的“市集”水运畅通,万商云集,带动了商品贸易的发展。天津盛产著名的长芦盐,为天津港口储备了利润诱人的自有货源,天津港口的辐射力因此更大。与运河沿途其它靠漕运发展的城市时兴时衰所不同的是,漕运无论是走河道还是走海路,最终都要回到天津的内外港口中转。因此天津依托漕运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没有中断过。漕运物资除漕、白粮和粳米外,大多参与了商品交易。因此原本是封建社会专制的漕运制度,却在客观上推动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到了道光时期,漕运开启了商运方式,同治时期又改漕运为招商轮海运,更是开创了近代意义上的商业运输方式,漕运的社会经济功能因此更加明显。
请勿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414.html